去年六月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國產編程語言倉頡正式亮相。
華為埋頭研發五年搞出的這套新語言,不只是技術突圍,更像是搶回開發領域話語權的一次硬仗。
傳統編程搞智能應用得東拼西湊組件,倉頡直接內置Agent框架就離譜。
用腳本控制多組件協同,自然語言混著代碼就能跑模型,開發AI像發朋友圈一樣簡單。
全場景適配更狠,模塊化設計讓1MB內存的設備照樣流暢跑應用,比那些動輒幾個G的虛擬機實在多了。
據說今年第三季度還能跨平臺調用安卓和iOS的接口,生態打通這事真被華為玩明白了。
安全這塊總算有語言肯下本了。
變量默認不可變、空引用自動攔截,內存泄漏這類老毛病直接焊死在編譯器里。
開發者不用再花一半時間寫防御代碼,專注業務邏輯才是正經事。
工具鏈也夠接地氣,VSCode插件早早上線語法補全和調試功能,比某些畫大餅的開源項目靠譜得多。
有人說國產語言生態難建?
華為把鴻蒙和歐拉底層打通的那一刻,倉頡的戰場早就不只是替代品了。
從芯片到系統再到語言,這套組合拳打出來,至少開發者不用再看外國runtime更新的臉色。
搞技術不能總跟著別人跑。
倉頡未必能立刻掀翻老牌語言,但敢把AI原生、全場景適配這些痛點當基礎設計,至少讓開發者看到工具進化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