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具身智能的賽道日趨擁擠,競爭的焦點正從卷技術參數,悄然轉向真實應用場景的爭奪。
7月21日,南都灣財社記者從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逐際動力(LimX Dynamics)方面獲悉,其已完成由京東集團戰略領投的新一輪融資。本次融資將被用于推進其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具身大模型研發以及關鍵的“IDS生態”建設。
這亦是一次產業協同的信號。逐際動力方面表示,此次融資將深化其與京東在零售、物流及服務等核心領域的協同探索。
值得市場關注的是,逐際動力已在今年3月宣布完成A+輪融資,彼時其A輪系列融資總額已達5億元。公開信息顯示,其當時的投資方名單中已包括阿里巴巴集團、招商局創投、蔚來資本、聯想創投等多家產業資本。京東入局后,意味著逐際動力同時獲得了國內兩大電商平臺阿里巴巴與京東的資金支持。
在具身智能行業,一家創業公司同時獲得兩家競爭激烈的產業巨頭投資的情況尚不多見。有行業觀點認為,這或表明在AI基礎設施化的前夜,部分擁有底層通用技術能力的企業,其平臺價值正被跨生態的產業方所關注。
在產品路線上,逐際動力正同時推進兩條產品線。據該公司介紹,其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已完成量產準備,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公開銷售。公司將該產品定位為可用于探索移動、操作、感知等技術的通用機器人形態。
與此同時,該公司去年10月發布的雙足機器人TRON 1,目前已向國內外高校、智能設備企業等客戶完成交付。據了解,逐際動力正與部分開發者合作,圍繞該產品在巡檢、安防、配送等場景進行應用開發,并為其提供了移動操作、感知拓展等套件。
支撐產品的是其自研的具身大模型技術。根據逐際動力發布的技術信息,其LimX VGM模型可利用人類操作視頻進行訓練,以減少對真實機器人訓練數據的依賴。公司將這種融合仿真、視頻、真機等多種來源的數據策略稱為“Data Recipe”(多元數據配方)。
盡管頭部企業融資消息不斷,但具身智能從技術突破走向規?;虡I應用,全行業仍面臨共性挑戰。有業內人士指出,高昂的硬件成本、復雜非結構化場景下的任務泛化能力、以及在多數場景中尚不明晰的投資回報率(ROI),是所有入局玩家需要共同解決的課題。此外,在核心的算法模型路線上,基于強化學習、模仿學習等不同技術路徑的優劣之爭,也遠未到塵埃落定的階段。
在此背景下,能否率先找到并切入一個能實現商業閉環的大規模應用場景,被視為現階段競爭的關鍵。逐際動力向外部傳遞的商業化思路是,重點關注“可產品化、能夠解決用戶問題的新技術”,并通過軟硬件平臺賦能其稱為“IDS伙伴”的創新者、開發者與系統集成商。
可以看到,從Figure與寶馬在汽車制造領域的合作,到此次逐際動力與京東在零售物流場景的聯手,具身智能領域的頭部玩家正越來越多地將自身技術與特定產業的頭部企業進行深度綁定。
這一趨勢也意味著,行業的競爭維度正在深化,不再僅是算法或硬件的單點比拼,而是涵蓋“技術平臺+產業場景+開發者生態”的體系化競爭。未來市場格局將如何演變,很大程度上或將取決于這些前沿技術能否在真實場景中證明其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