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財政部發布了一則調整超豪華小汽車消費者政策的公告。直接將豪車稅的門檻從130萬降到了90萬,并且一口氣將服務費、裝潢費這些超豪華品牌常用的“套路”全數劃進了計稅范圍。簡單來說,想擦邊也沒門路了。
老實說看到這則消息,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保時捷。我們前段時間就寫過這個超豪華品牌如今舉步維艱,去年銷量就下跌了28%,今年上半年再度下滑28%。
然后,Taycan基礎版91.8萬、卡宴起步價91.8萬、帕拉梅拉起步加價113.8萬,還特別喜歡玩選裝、裝潢,三大主銷車型被一網打盡,這是要直接弄死保時捷?

本次“豪車稅”調整的初衷是什么?會對消費者產生怎樣的影響?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消費者“齊叫好”,全因銷量惹禍?
財政部這則公告發出后,很多消費者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個什么稅”?“怎么沒聽說過”?其實這個稅最早是2016年出來的,當時出臺了一個規定,對零售價格130萬元(不含增值稅)以上的小車,在零售環節加征10%的消費稅。

其實10%這個錢真的不少了,但因為130萬這個價格與我們大多數人無關,因此也沒多少人在意這個事。
甚至這次調整門檻的新規出來后,很多消費者還在擊節叫好,表示再降點也沒問題,最好20萬以上的車都收豪車稅。之所以要限定20萬以上,還是因為20萬的車自己“真可能買”。
其實不僅買車有豪車稅,買房也有豪宅稅,比如全國很多城市都規定單套住房建筑面積144平方米以上要額外交一筆稅,重慶還精確規定了中心城區建筑面積30007元/平方米要交豪宅稅。但因為這事確實與大多數人關系不大,因此大家討論熱度也不高。

豪車稅從2016年開始收,按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家收入水平的提高,這個起征點應該越來越高才對。
比如在2016年的時候,銷量最高的SUV是哈弗H6、寶駿 560、本田CR-V,現如今已經變成了特斯拉Model Y、理想L6這些了,后續小米YU7也大概率加入這個陣營,這也符合經濟發展趨勢。
但很不巧,2025年的修正,居然把豪車稅的起征點直接降了40萬,主要原因還是豪車“賣不動”了。2024年,國內90萬以上新車只賣了3.7萬輛,同比暴跌超四成,130萬以上的新車銷量占比更是少得可憐。

相對應的是豪車銷量集體跳水,別說“八折豹七折馬”了,路虎、保時捷這些以前不可一世的品牌都開始了大降價,瑪莎拉蒂更是常年六折,完全看不到曾經 “跑車皇后”的榮耀。
這也是財政部不得不調整的關鍵,收不到稅了。再不調整,這個稅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2)國產新能源車的誤傷?
富豪都不愛豪車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攬勝會替我說話”,“一個人無法同時擁有奔馳和自卑”,這些段子依然廣為流傳,國人也不可能真的放下面子,這是有違人性的。
但不同的是,國外超豪華品牌們穩定了幾十年的格局,被突然崛起的新能源車打破了。

最典型的就是問界M9,這款起步價46.98萬元的車型上市以來一直顛覆著我們的認知。上市27天就斬獲了4萬臺的大定訂單,13個月累計交付量突破了18萬臺。哪怕是到了即將改款,并且有問界M8“分票”的今年上半年,依然賣出了59,927輛新車。
這個數據是非常嚇人的,因為以往寶馬X5這些車強勢,基本也就一個月8000臺頂天了,還要是產品力、價格各方面都處在巔峰期才行。而現在問界M9加問界M8一個月賣3萬多臺,一個均價55萬,一個均價40多萬,已經遠超原有這個級別的市場容量。
那它們搶的是誰的市場呢?大概率就是卡宴、Taycan這些。

卡宴之前為什么賣得好?除了品牌的先天優勢之外,當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加持。比如有水平對置發動機、PDK 變速箱、雙腔空氣懸架,也有全系標配Nappa真皮座椅和個性化定制服務,比如之前很多人選擇噴泉灰金屬漆,就是BBA所沒有的。
但很遺憾,這些特質問界M9、M8都有了,而且更勝一籌。舒適層面,不僅有Nappa真皮,還有零重力座椅,甚至副駕后排座椅都有121°腰部零壓角和136°腿部零壓角,操控層面有了強悍的雙電機和智能底盤,對PDK這些也是降維打擊。

還有智能化層面, ADS 3.0已經具備“類人” 的駕駛能力,可實現城市領航,還能在駕駛員基本不干預的情況下實現車位到車位無障礙行駛,也能完成泊車代駕,面子里子都給足。關鍵還能通過 OTA 升級解鎖新場景,保證用戶 “常用常新”。
在這種情況下,卡宴真的還那么“有面子”嗎?或許還是有的。但顯然已經不是唯一,尤其是價格還貴出一倍,很容易讓消費者有誰買誰傻的感覺。
(3)服務狂補課,豪車沒法追?
產品力碾壓也就算了,關鍵國產新能源車的服務補課還更加夸張。最近,關于“鴻蒙大飯店”的話題火了,本質上就是鴻蒙智行在工作餐層面對用戶的“過度服務”。

一個汽車服務中心,原本是大家辦手續、修車、養車的地方,結果硬生生被改制成了“大飯店”。
不僅為車主提供免費的晚餐,而且菜單保證每周更新,還有專門的地域化定制。比如廣州會專門煲湯搭配糖水,內蒙古中心提供特色燒麥,四川門店提供麻辣小面。
倒也不是說貴出天際,官方說法是成本單餐超過50元,但這樣有誠意的做法實在是把傳統豪車品牌按在地上摩擦。

這種做法開始引起“人傳人”的口碑傳播,鴻蒙智行的官方說法,有近三成的尊界S800車主是因為服務下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老車主推薦。這不就是以前保時捷們玩的“圈層”玩法嗎?只是這一次對象變成了國產電車。
關鍵是這些做法超豪華品牌還沒法跟進,它們雖然溢價高,但門店數量少,如果只讓少數消費者享受到,很可能對銷量是負影響。
這一局,堪稱“陽謀”。
(4)功夫拍案
很多人說,財政部這波調低豪車稅的門檻,是反抗歐洲的某個關稅政策。或許有這個影響,但個人認為更可能是銷量相關。最近幾年超豪華車型銷量不斷下滑,包括進口車的銷量也從巔峰期的140萬輛左右下跌到了40萬輛左右。再不調整,都收不到錢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是因為國產新能源車崛起得太快了。不僅打敗了BBA這些傳統對手,還進一步輻射到了更高的市場。比如差一倍的價格,真的還會有那么多人選擇卡宴嗎?究竟強在哪?恐怕銷售都說不上來。
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國產想做高端,90萬就是一個坎了。再繼續往上,或許品牌培養遠大于技術突破本身。國家并不想企業將太多心思放在這一點上,踏踏實實造老百姓需要的車,企業們抓緊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