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激進的是你,最保守的是你。
當環保理想遭遇骨感現實,真正的產業革命,往往誕生在兩者的撕裂地帶。歐洲、美國、日本的跨國汽車巨頭瘋狂的電動化戰略突然集體回調降溫,有可能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重構的分水嶺。
當德國科隆一家工廠的電動汽車生產線安靜下來,工人們被告知開啟“上一周、休一周”的輪班制度。
歐洲電動汽車需求疲軟的陣陣寒意,彌漫在這座曾耗資20億美元改造的汽車工廠里。
這樣的場景可能同時在全球多家汽車制造商的電動車生產線上演,而福特汽車這家美國汽車巨頭的遭遇,并非孤例。
當電動化業務短期難以實現盈利,這些跨國車企巨頭非常“識時務”地做出理性取舍;通過保留和優化內燃機技術,創造和穩定現金流,以實現平穩轉型。
01
最近一段時間,歐洲、美國和日本不少跨國汽車巨頭紛紛倒戈,宣布放緩電動化進程,并重啟內燃機研發工作。
例如,奧迪全球CEO高德諾確認,已推翻前任管理層所制定的“2033年停止研發和銷售內燃機汽車”的計劃,當前奧迪不再設定明確的終止時間表。
“奧迪將在2024年至2026年期間,推出全新的內燃機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系列,這將為我們在未來十年內提供更強的靈活性,然后我們將看看市場如何發展。”高德諾表示。
梅賽德斯-奔馳也修正了2030年實現全面電動化的目標,公司CEO康林松表示,“搭載尖端技術的內燃機車型將比預期更久停留在產品線中。”
6月25日,寶馬高管在接受采訪時更是指出:“內燃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也將是未來業務的重要支撐。”
寶馬施泰爾工廠的廠長補充道,“傳統發動機的研發仍將繼續,為了應對即將實施的歐7排放法規,工程師正在改進三缸到八缸的發動機。”
大眾汽車中國CEO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貝瑞德)近日也表示,大眾將通過盈利能力強的燃油車業務賺取資金,優先投入轉型而非昂貴的促銷手段……
—延伸閱讀—
合資車企,殺回來了
特斯拉突遭雙重打擊
寶馬在中國對自己下手了
02
歐洲多家上市跨國汽車巨頭在電動化戰略的集體“倒戈“,正引發連鎖反應!
保時捷放棄了2030年電動車銷量超80%的目標;通用汽車表示,無法實現2025年銷售10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法拉利已將原定于2026年推出的第二款純電動車型計劃推遲至至少2028年。
日本三大汽車巨頭的電動化戰略也出現了一些風向變化。
本田汽車已中止作為純電動車型(EV)戰略車型之一的大型SUV的開發。
原因是其主力市場美國EV需求減速;本田為此將減少對EV的投資,轉而增產有望帶來收益的混合動力汽車。
本田汽車原計劃2026年開始投放自主開發的新款EV“零系列”,并在2030年前備齊7款車型。
日產汽車為應對全球EV需求縮水,將降低2027年的純電動汽車(EV)生產占比,使之低于之前的計劃,轉而提高汽油車的占比;日產2028年在美國開始生產2款純電SUV的計劃,也將最多延期一年左右。
豐田汽車的電動車戰略則基本上圍繞中國市場展開,其他地區聊勝于無。
03
為何這些積極電動化轉型的燃油車時代的汽車霸主們,一時間不約而同地做出了相似的戰略轉向?
這一動作背后,恐怕是市場、技術、成本及政策等多重壓力交織產生的結果,尤其是面對財報業績和投資人的壓力,更是跨國汽車巨頭,對當初激進戰略目標的務實回調重要因素。
一方面,今年以來,跨國汽車巨頭面對國際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增大,財務壓力愈加明顯,大眾、寶馬、奔馳、通用、福特等公司都陷入盈利能力下降的窘境。
另一方面,受充電基礎設施滯后、與同級燃油車相比高昂的售價、補貼動蕩等不確定性因素增強影響,歐洲汽車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不高。
盡管今年上半年,歐洲市場售出約200萬輛電動車,同比增長26%,但規模依然有限;主流消費市場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尚需一個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而且這其中有不少中國汽車品牌的強力助推。
上半年,英國與德國市場的表現相對亮眼,分別錄得40%和32%的增長;法國則由于取消購車補貼,電動車銷量在上半年下滑了13%,成為歐洲唯一電動車下跌的主要市場。
此前,多家研究機構紛紛下調歐洲電動汽車銷量預期,如投資銀行瑞銀將2030年歐洲電動汽車銷量的預測從原先的960萬輛下調至830萬輛。這遠遠落后于中國。
歐洲電動車需求低于預期,也迫使跨國車企巨頭重新評估燃油車的存續價值。
04
其實,歐洲本土車企的電動化進程,長期受到歐盟政策主導。
2023年,歐盟委員會強制要求2035年起,新乘用車實現“零碳排放”(即禁售燃油車),逼迫車企宣布激進的電動化時間表。
然而,近期隨著歐盟對法規的調整,這些跨國巨頭也“借坡下驢”,獲得了難得的戰略回撤空間和喘息之機。
今年5月,歐盟通過燃油車禁售修正案,將原定于2035年全面禁燃計劃,推遲至2040年。
近日,歐盟委員會又發布聲明稱,已就《歐洲氣候法》提出修訂案,設定了到2040年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較1990年水平減少90%的目標。
一時間不禁令人揣測,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的緩沖空間會不會被進一步擠壓,歐盟“2035年禁燃令”是否將提前著陸?
《歐洲氣候法》于2021年7月29日正式生效,設定了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較1990年水平減少55%的中期目標。
05
歐盟政策動向,關乎著歐洲本土產業格局與能源轉型進程;然而,行業政策與市場現實的撕裂感,令跨國車企在歐洲市場陷入兩難境地。
從技術層面來看,跨國車企電動化戰略收縮的背后,可能隱藏著更危險的信息,或者說與電動化發展蓬勃的中國車企和市場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例如歐盟強推的CCS2接口正被中國超充架構挑戰(蔚來900V平臺充電5分鐘續航300KM,極氪也有類似技術);在智能駕駛方面,中國也存在明顯優勢;在混動技術路線上,吉利的超級電混和比亞迪當前的DM技術已經可以實現滿油滿電續航約2500km......
當跨國車企選擇混動車型重回戰略中心,可能會發現也已經需要加速追趕了。因為中國車企已經開始了以純電動構架為核心開發的電混構架。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電動車業務帶來的利潤壓力、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的威脅、歐洲補貼退坡、歐盟碳排放標準的緊箍咒等等,促成了外資車企巨頭對電動化進程的重新審視。
06
當奔馳高管私下承認“我們低估了中國人的學習速度”;當56歲的奧博穆坐在大眾沃爾夫斯堡大樓第13層,坦陳“我們在功勞簿上躺了太久”、“我們對世界的變化太遲鈍”時,汽車產業競賽已經在發生著話語權和主動權的轉移。
跨國汽車巨頭們在電動化戰略上產生搖擺之際,中國品牌正加速填補空白,將歐洲戰場作為全球化的跳板。
例如蔚來宣布2025-2026年要大舉進軍葡萄牙、希臘等五個歐洲國家市場;吉利、廣汽近日宣布通過與安利捷合作進入英國市場;比亞迪在英國推出了其最便宜、體積最小的電動汽車;奇瑞汽車也表示未來幾周將在英國推出奇瑞品牌的兩款全新SUV車型......
07
Dataforce數據顯示,5月,在歐洲整體汽車市場達成111.6萬輛、僅微增1.3%的情況下,中國汽車品牌的總銷量同比大增85%,達到約6萬輛,市場份額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水平5.4%,也是有史以來第二次超過5%。
其中,比亞迪成為中國汽車品牌中絕對銷量增加最多的,奇瑞成為中國汽車中銷量同比增幅最大的,上汽集團旗下名爵成為歐洲最暢銷的,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的銷量也實現了強勁增長......
中國車企已經在搶灘登陸。憑借在中國本土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練就的成本優勢,中國車企出口至歐洲市場的汽車利潤空間非常大,它們不會被關稅嚇倒。
那些輪班休息的歐洲汽車工人不會想到,他們按下生產暫停鍵的時刻,中國競爭對手的工廠里正燈火通明。
08
中國是電動化發展最為迅速的市場之一,也是跨國汽車品牌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戰場。
據市場研究公司RhoMotion發布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10萬輛,同比增長28%。中國市場表現突出,銷量達到550萬輛,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同比增長32%。
中汽協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內銷587.8萬輛,同比增長35.5%,占汽車國內銷量的46.8%,其中乘用車的占比達到50.4%。
也許數據統計口徑和方法存在差異,但兩組數據已經完全可以說明問題。
面對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跨國汽車巨頭也在積極探索突圍之路。
09
例如:大眾汽車布蘭德施泰特表示,大眾正加速本地化開發,打造高效平臺,降低成本;計劃2026年至2027年推出約30款新電動車型;大眾還計劃未來幾年為捷達品牌引入電動車型。
當前,寶馬首款國產新世代車型已在沈陽下線并開啟全面測試,2026年將開啟量產;在智能化方面,寶馬也正與中國科技企業展開合作,其中就包括新世代車型將搭載華為HiCar智聯系統,以及與阿里合作開發智能座艙。
豐田汽車更是全面采取本土化RCE制度,全面采用中國本土供應商來應對中國市場電動車浪潮的洗禮,而在其他市場更側重混動和燃油車。這也是絕大多數跨國巨頭目前的策略——把全球市場分成中國和其他。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歷史浪潮不會逆轉,但它的發展軌跡會因主流參與者戰略決策的搖擺變得更加復雜。汽車行業發展至此,電動化已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題,而是必須面對的生存權爭奪戰。
這場變革的每一秒,都在重塑著未來公路上奔跑的鋼鐵洪流。
ViewsofAutosKline:
中國車企能否在這個窗口期真正實現“換道超車”,還將取決于技術沉淀與全球供應鏈整合能力。畢竟,一時領先不意味取得最終勝利。
目前來看,全球電動車市場進入分化加速期,中國市場在技術與政策雙輪驅動下保持著全球最大市場地位;歐洲穩中有升,歐盟政策、補貼、關稅成為關鍵變量;北美市場在動蕩的政策下充滿著不確定性。
所有偉大的產業革命,包括汽車產業在內,最終贏家都是那些把“不得不為”變成“主動創造”的玩家。
一場決定未來汽車王者的卡位戰,已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