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道是廣東人,再一次爆賣雷克薩斯?
根據最新的銷量數據,2025年上半年,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表現亮眼,成為唯一實現同比正增長的豪華汽車品牌(12.2%)。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保時捷和BBA的進口車業務全線下挫。
之前,雷克薩斯長期被視為“二線豪車”,一直被BBA壓著打。
現在雷車翻身了,并且把BBA打得抬不起頭,到底發生了什么?
其實原因也簡單,雷車不加價了,而且其鐵粉太死忠了。
這個榜單來自易車,按說也算是比較權威。
但榜單內容,卻讓不少人觸目驚心。
雷克薩斯在上半年以9.1萬臺的累計銷量,成為頭牌,而且是TOP10中唯一實現增長的牌子。
這就有趣了。
因為在進口車領域,雖然雷車銷量不算少,但很多時候頭條新聞基本都是保時捷,以及BBA的那些進口車。
這也不難理解。
畢竟有的高端客戶,對于BBA的國產豪車沒感覺,非要“純正”德國進口,才叫舒心。
不過這個榜單對于德系豪車而言,真的有點過于殘酷了。
奔馳同期賣了5.4萬臺新車,跌幅為12.5%。
寶馬3.5萬臺,跌幅26.8%。
保時捷大約2萬臺,跌幅為26.1%。
奧迪一共賣了大約1.8萬臺新車,跌幅39.1%。
跌幅最大的是MINI,為51.8%。
這個榜單給出的信息很清楚——傳統德系豪車的日子,真的比較難過了。
細究起來,其實還是路線問題。
雷克薩斯之所以不跌反漲,就是因為不加價,而且有混動。
雷克薩斯能有如今的成績,離不開它那幫超堅挺的鐵粉。
這些粉絲對雷車那是愛得深沉,忠誠度爆表。
不管車市怎么風云變幻,他們認準了雷克薩斯,就絕不輕易變心。
以前加價時,買車的是這波人,ES200落地都要30多個W。
現在不加價了,他們買的更歡實了。
但最為重要的一點在于,雷克薩斯有混動技術。
其中原因也簡單,因為豐田有混動技術。
所以最早在1993年,雷克薩斯就開始搗鼓全混動技術了,2005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智·混動車型RX 400h ,到現在已經手握5000多項全混動科技專利技術。
這么多年過去,雷車的混動技術不斷升級優化,越來越成熟。
就因為有混動技術這張王牌,雷克薩斯的粉絲對于油車逐漸式微的大趨勢,敏感度就沒那么高。
畢竟開著雷車的混動車型,既能享受燃油車的長續航,又能體驗到部分新能源車的低能耗和駕駛的平順性,體驗上相差不大。
不過對于保時捷和BBA而言,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這幾年面對新能源車的來勢洶洶,保時捷、BBA轉型速度明顯跟不上趟,太依賴油車了。
比如保時捷,還在搞什么“電子燃料”,說白了還是離不開油車的一畝三分地。
不久前,奧迪CEO高調宣布取消2033年停售燃油車的目標,不再設定內燃機終止時間表,改為“根據市場差異靈活調整”。
奔馳此前已放棄“2030年全面電動化”,改為燃油車與電動車并行,2030年純電銷售目標從100%下調至50%。
寶馬則始終未設定燃油車退出時間表。
實話說這就是差距。
而且糟糕的是,電動車崛起帶來的動力優勢,剛好抹平了保時捷和BBA的性能亮點。
同時,雷克薩斯的經濟性和可靠性特點,卻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一直以來,雷克薩斯的可靠性在大家心目中那都是杠杠的。
J.D. Power年度汽車可靠性排行榜就是很好的證明。
2025年,雷克薩斯再度登頂,并且已經連續三年霸榜了。
而對于很多用戶而言,可靠性就是品質,因為沒人想把自己變成修車專家。
通俗地說,雷車只要按時保養,幾乎開不壞。
但保時捷和BBA,可能就不一樣了。
這在南方地區表現得尤其突出。
再瞧瞧廣東地區,那滿大街跑的雷克薩斯,就能知道它有多受“人字拖富豪”們的喜愛了。
為啥廣東人這么鐘情于雷克薩斯呢?
除了它的品牌調性和舒適性,可靠性是一個關鍵因素。
對于務實的廣東老板們來說,買車就是要買個省心,雷克薩斯很少出故障,維修保養成本相對也不高,后期使用起來輕輕松松,完全不用三天兩頭往修理廠跑。
反觀BBA,這幾年在質量方面的口碑可有點下滑。
小毛病不斷讓不少車主們操碎了心,也讓很多潛在消費者望而卻步。
前幾天有個人在評論區留言,說作為一個作為“買過用過(寶馬)這些車的人,它們的好日子真的過得太舒服和太久了。各種問題,門把手幾年后變粘手,一會兒點火線圈,一會兒機油漏,低速時方向盤那個重,高速開久了,腰都直不起來······夠了!當我們有選擇的時候,為什么要選你呢?”
雷克薩斯在產品布局上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比如城市通勤,“公路閃電”ES系列不錯。
戶外探索,LX和GX系列該有的配置都有。
商務接待的話,那必須得是LM系列。
而且雷克薩斯的車型保值率也相當能打,像ES以63.89%的三年保值率位居進口中大型車榜首;NX在進口中型SUV中排名前三(56.18%);LM以77.06%的保值率位居MPV第一。
買了雷克薩斯,就算以后想換車,也不會虧太多,消費者自然更愿意買單。
相比之下,BBA在產品布局上雖然也很全面,但在一些細分市場和特定消費需求的滿足上,就沒有雷克薩斯那么精準和細致了。
尤其是在新能源車快速崛起的當下,BBA的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和多元化程度,明顯有些跟不上市場變化的節奏。
在混動和純電領域,產品選擇相對較少,所以差距就慢慢拉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