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趨于平靜的“0公里二手車”話題再度成為行業焦點,原因是中外兩家媒體同日“爆料”。
7月19日,路透社發布獨家報道說,根據路透社查閱的文件以及對經銷商和購車者的采訪,哪吒、極氪等中國新能源品牌為沖刺銷量目標存在虛增銷量的行為,其中哪吒的虛增數量超6萬輛。中國證券報通過廣州、重慶等多地消費者實證調查,發現極氪品牌存在新車交付前已完成保險投保的異?,F象。
極氪汽車官方正式對上述事件進行回應,重點強調兩點:第一,極氪汽車堅決反對銷售0公里二手車等破壞行業秩序的行為;第二,相關報道不實,所涉車輛均為正常展車。哪吒汽車如今經營困難,基本處于停擺狀態,沒有對這些報道發表回應。
2個月前,澎拜新聞也曾報道,涉及“0公里二手車”的品牌覆蓋五菱宏光、零跑、吉利、比亞迪、長安、一汽奔騰、奧迪、小鵬、理想、高合等眾多品牌,簡直防不勝防。
“0公里二手車”并不是第一次被擺到聚光燈下。今年5月底,魏建軍一句“三四千家平臺都在賣零公里車,這是行業毒瘤”已經掀起過一輪輿論巨浪。
“0公里二手車”由來已久
“0公里二手車”并不是今年才被魏建軍點名的新詞,它在中國汽車流通史里已經存在了十余年。
最早出現的時間點,可以追溯到2013-2015年新能源汽車“國補”、“地補”野蠻生長的時期。彼時,部分車企為了套取國家補貼,把剛下線的新車以“個人背戶”或“公司公戶”的形式登記上牌,完成銷量數據后再整車封存,形成最早的“0公里二手車”雛形。那些年它們還不叫“0公里”,而被市場通俗地稱作“包牌包稅車”,成交價比同款新車低,主要流向對價格極度敏感的三四線城市和網約車公司。
燃油車時代,“0公里二手車”這種現象只是零星存在。原因在于彼時的市場還是賣方市場,經銷商庫存壓力小,真正滯銷的車型不多。偶爾出現的“包牌車”,大多是老款臨換代、顏色小眾或者運輸質損的“瑕疵車”,規模不足以撼動價格體系。進入新能源時代后,游戲規則被徹底改寫。產能爆炸式增長、補貼與積分考核、直營與經銷并存的多重壓力下,“0公里二手車”從邊緣現象變成行業常態。
2020年以后,國補退坡帶來最后一輪搶裝,經銷商為了趕在政策窗口期鎖定補貼,集中上牌、批量過戶,導致新能源“0公里二手車”第一次大規模浮出水面。2022-2024年,價格戰疊加需求降速,庫存周轉天數從38天一路飆升到67天,經銷商為了拿到主機廠的季度返利,不得不把超出零售能力的新車提前注冊,再以“資源車”名義低價批發給二手車商。于是,多家二手車交易平臺上出現了數千家專門經營“0公里二手車”的店鋪,車型覆蓋從10萬元以下的A00級小車到40萬元以上的高端SUV,應有盡有。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二手車交易市場中,"準新車"(注冊時間未滿3個月且行駛里程不足50公里)的市場份額已突破12.7%,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超60%。
這條灰色鏈條之所以能持續十余年,是因為它在每個階段都為不同利益方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出路。主機廠通過“已上牌”車輛完成銷量KPI,穩住資本市場預期,同時避免直接官降破壞品牌聲譽;經銷商既拿到返利又快速回籠現金,庫存融資的利息和場地成本大幅下降。二手車商低買高賣,從中輕松獲利;消費者以新車9折甚至8折的價格買到“準新車”,購置稅、保險折扣還能再省一筆。
“0公里二手車”的危害
“0公里二手車”破壞的是市場真實的供需關系,其產生的直接負面影響就是對汽車工業“大循環”的破壞。車企用這種失真的銷量數據來研判市場走勢和制訂產銷計劃,會造成大量新能源產能閑置。例如,車企看到虛高的銷量數據,可能會擴大產能,而實際市場需求并未達到該水平,最終導致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加劇行業內卷。
傳統二手車估值主要基于使用年限、里程數等多個因素。“零公里二手車”的出現,卻使這一定價體系失去了參照基準。一款官方售價25萬元的新能源SUV,如果“0公里二手車”只賣20萬元,4S店的新車立刻失去議價空間,二手車商的同年份正常二手車也隨之貶值。這些名義上是二手車、實則近乎新車的車輛,成了車市價格戰的催化劑,不斷侵蝕著現有汽車殘值體系。
消費者購買“0 公里二手車”,看似在價格上得到實惠,實則暗藏風險。部分品牌會喪失首任車主專屬權益,如終身質保、免費充電、道路救援等。同時,車輛質保期限從首次上牌日起算,消費者購買時剩余質保時間可能大幅縮短。更有部分不良車商為牟私利,通過OBD設備篡改行車電腦數據,將實際行駛1.2萬公里的車輛偽裝成“0公里”出售。
“0公里二手車”被監管盯上
監管部門并非沒有動作。今年5月,商務部召開專題座談會,明確要求打擊虛假銷售、套取補貼等違規行為,并強化車輛登記信息溯源管理。商務部同步啟動全流程監管,要求二手車出口企業必須通過第三方檢測,建立唯一編碼制度,并對違規企業實施信用懲戒。奇瑞、比亞迪等車企已率先行動,對違規上牌的經銷商啟動追責機制。
要說最強力的手段,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旗下雜志透露,工信部正擬推行“新車登記后六個月內禁止轉二手”的強硬政策,試圖用時間門檻堵住制度漏洞。消息一出,產業鏈上下游的反應截然不同。
對車企而言,這意味著過去“先上牌再出口”或“先上牌再內部消化”的緩沖墊將被抽走,庫存車只能降價促銷或計提減值,財務報表上的“銷量”與“收入”將更難做“時間差”。
對二手車經銷商來說,“6個月禁轉”可能直接切斷最大貨源。過去靠“0公里二手車”低買高賣、快進快出的模式將被迫轉向“真二手車”——車齡更長、車況更復雜的在用車,對檢測整備、售后保障的要求也更高。一些資金實力弱、只做“資源車”倒手的小型車商可能直接出局,而大型平臺則會加速布局C2B、B2C拍賣,把收車周期拉長、利潤攤薄。
“0公里二手車”并非簡單的“誰造假誰受害”,而是高速增長階段留下的結構性后遺癥:產能超前、渠道過重、資本倒逼。監管加碼與輿論聚焦會讓數據“擠水分”,銷量排名可能迎來新一輪洗牌。如果車企繼續沿用壓庫加補貼的老路,而不徹底轉向按需生產,庫存堆積只會換另一種形式出現。畢竟,當車輛真正按照用戶需求生產,“0公里”就不會再有“二手車”的尷尬身份,銷量也自然不再需要“二次出生”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