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海外媒體報道,奔馳將會延長當前A-Class兩廂車的生產周期,并且至少持續到2028年,這一舉措直接推翻CEO康林松兩年前2025年底停產A-Class與B-Class MPV的宣言,戰略決策上的反復,似乎暴露了奔馳電動化戰略的深層矛盾。

奔馳內部的消息人士透露,七年前上市的A-Class燃油版至今仍有穩定訂單,而基于新平臺MMA的電動車型,市場接受度低迷,迫使奔馳向現實妥協,其更是直言奔馳的電動車未能如預期那樣迅速獲得市場的認可。也不知是否燃油板塊與純電板塊一起在占用研發資源,原計劃2026年推出的MMA平臺新車GLA將取代現款GLA和EQA,但A-Class繼任者已被取消,新舊產品切換出現空窗期。
這一“續命”操作其實更像我們展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奔馳的電動新車尚未具備承接燃油車基盤的能力,但就算是奔馳舒適區的燃油板塊,奔馳也止不住用戶的流失,2019年其緊湊型車全球銷量達66.7萬輛,2024年已萎縮至53.48萬輛,從這么看來,即便延長老車生產,似乎也不是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何以見得,不妨從奔馳2025年上半年財入手,奔馳上半年全球累計銷量107.63萬輛,同比下滑8%;二季度銷量54.71萬輛,暴跌9%;純電車型更是稱不上好,電動車成最大拖累,上半年銷量僅8.73萬輛,同比下滑14%,遠超整體跌幅。即便是在認可度更高的中國市場,其二季度在華銷量14.04萬輛,同比驟降19%,上半年累計下滑14%,縱觀遍野,想要尋找一個增長點,似乎對于奔馳而言是很有難度的。

然而相比銷量的下滑,更致命的是,奔馳的降價自救更會消磨自身的品牌價值,為保住份額,、C級等燃油車大幅降價,但從目前整體的數據情況來看,降價并沒有給奔馳的銷量一劑強心針,倒是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品牌價值。
奔馳電動化轉型的潰敗,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沒有將用戶思維放到首位,想要得到用戶的青睞,至少在產品路上要過關。可是,作為純電的頭牌系列,EQ系列被詬病為豪華外殼下的妥協品,續航、智能化均落后于國內對手。以EQE為例,其在中國銷量幾乎可忽略不計。另一點,便是本土化戰略形同虛設,盡管康林松高調宣布在中國為全球,五年推10款中國專屬電動車,可是口號喊出來了,但是直到25年年中,除了上海車展的幾款新車亮相,似乎就沒有下文了。

此外,奔馳研發的本土L2+智駕系統雖聲稱12個月落地,可是從頭搭起一座可用的系統需要的時間往往是長久的,同為豪華品牌,其“同門師兄弟”奧迪已經擁抱上華為乾崑智駕,寶馬也采用Momenta解決方案,原本就已經落后國產新勢力的奔馳,似乎要再一次連自己的最主要競爭對手都要落后了。
汽車網評:奔馳延長A級車生產的決定,恰似傳統工業巨頭在顛覆性變革中的集體焦慮縮影,當燃油車退場速度遠慢于電動車崛起速度,戰略上的猶豫將直接轉化為嚴峻的生存危機。奔馳的燃油續命戰略或許能短暫安撫財報,但當友商的技術代差碾徹底形成碾壓之時,留給奔馳的時間還會有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