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車在2025全球創新大會上宣布,奇瑞已實現固態電池全產業鏈技術突破,并展示了犀牛S全固態電池模組。奇瑞宣稱該電芯能量密度高達600Wh/kg,續航里程直接瞄準1200-1300公里。這一數據,足以讓當前主流液態鋰電池望塵莫及。
這引發了行業的廣泛關注。作為一家整車廠,奇瑞在動力電池這一核心部件上展現出強大的技術突破能力,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其在新能源賽道上的競爭位勢,展示了從“電池應用者”向“技術定義者”轉變的潛力。這給現有的電池巨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和整車廠商都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據了解,奇瑞的犀牛S電池采用的“原位聚合體系固態電解質”。而行業內在全固態電池的技術路徑上主要有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不同路線。最終哪種路線會成為主流,仍需市場和技術發展來檢驗。
新的技術路線
奇瑞此次展示的犀牛S全固態電池模組,其技術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犀牛S全固態電池的電芯能量密度高達600Wh/kg。作為對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約為200-300Wh/kg,而磷酸鐵鋰電池普遍在180Wh/kg以下。這意味著搭載該電池的電動車續航里程有望提升至1200-1300公里,能有效緩解用戶的里程焦慮。
這種能量密度的跨越式提升主要源于兩大技術突破:首先是使用了富鋰錳正極材料,這種材料本身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電壓平臺;其次是采用了全固態電解質體系,使得電池可以應用金屬鋰負極,從而大幅提升能量密度。
其次,犀牛S全固態電池在安全性方面實現了革命性突破,其核心在于用“原位聚合體系固態電解質”取代了傳統鋰電池中易燃、易泄漏的液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不具有可燃性,從根本上消除了電解液燃燒或爆炸的風險;犀牛S全固態電池的安全還來自于其結構穩定性。在傳統鋰電池中,隔膜穿刺會導致內部短路,而固態電解質具有更高的機械強度,能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防止短路發生。另外,犀牛S全固態電池模組采用了三維絕緣防護設計,使其能夠承受高達50%的擠壓變形后仍保持功能正常,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即使在極端情況下的擠壓變形并浸水,電池仍能保持安全穩定。
在現場,奇瑞汽車進行了極為嚴苛的針刺和電鉆鉆孔測試,電池在被破壞后未發生冒煙、起火或熱失控,甚至能持續正常放電,直觀地展現了其極高的安全性。
奇瑞計劃于2027年啟動首批裝車驗證。
巨頭們怎么看
考慮到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兩大巨頭都還沒有正式推出自己的固態電池產品,奇瑞汽車確實攪動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格局。
作為全球電池行業的龍頭,寧德時代(寧王)對固態電池的態度非常理性。曾毓群曾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描述現狀:如果用1-9分來衡量技術成熟度(9分代表完全成熟),目前行業最高水平大約在4分。這意味著做出了樣品并進行了實驗驗證,但距離大規模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公司認為,固態電池的科學問題已基本解決,但仍有工程問題待攻克,而供應鏈的成熟更需要3年以上的周期。
這種審慎源于其龐大的現有業務和行業地位。寧德時代采取了多技術路線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全力研發全固態電池,一方面,持續迭代液態鋰電池(如神行超充電池)并推出凝聚態電池作為過渡方案,以此平衡短期市場競爭力與長期技術變革。
比亞迪的情況有些不太一樣,因為具備從電池到整車的垂直整合能力,對產業化進程的看法更為務實。比亞迪已成功下線60Ah全固態電池(中試),采用“硫化物復合電解質+硅基負極”架構,電芯能量密度實測達400Wh/kg。CTO孫華軍指出,固態電池大規模量產仍面臨大量問題,包括工程問題和界面問題。比亞迪認為,從實驗室樣品到穩定、可靠的車規級產品,需要克服的工程化挑戰非常巨大。
值得強調的是,奇瑞的突破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是中國日益成熟的固態電池產業鏈支撐。目前,上游材料(如貝特瑞的全固態電池用鋰碳復合負極)、關鍵部件(如恩捷股份的固態電解質粉體)、制造設備(如先導智能的整線方案)以及電池制造(如國軒高科的全固態中試線)等環節均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共同構成了技術突破的強大產業生態。
按照規劃,奇瑞汽車犀牛S全固態電池在2027年啟動首批裝車驗證,也就是說奇瑞汽車也需要和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樣面臨大規模量產的問題,產業化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說,奇瑞汽車如此高調宣傳犀牛S全固態電池,更大的意義在于先聲奪人,打響品牌影響力。
百姓評車
產品發布僅是一個起點。未來3-5年,真正的競賽將聚焦于誰能率先打通量產工藝、誰能有效控制成本、誰能保證產品的極致可靠與安全。這場競賽不僅是奇瑞與寧德時代、比亞迪之間的較量,更是一場中國電池產業鏈共同面對的技術與工程化突圍戰。奇瑞汽車能否后來者居上,仍需時間的檢驗。無論結果如何,已經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按下了又一個加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