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的機會在哪里?這個問題的謎底在這數十年的暗潮涌動之下越發清晰。智能化已經刻進汽車行業的發展年輪,成為決定未來產業格局的新支點。
但說到智能化,豈能只顧宣傳時“L2級”的小數點后有幾位數,某些技術參數又突破了哪個極限,汽車智能化的目的不是炫技,而是提升用戶體驗。
就在不久前,上汽與德國頂尖機器人公司Neura Robotics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索機器人系統在汽車制造中的開發與部署。
不知不覺中,一場由“油電同進、油電同智”戰略引領的智能化風暴,正悄然重塑著汽車工業從制造到出行的每一寸體驗。

智能制造型穩步推進
如果將汽車市場比作金庸筆下江湖,那么如今門派林立,各種功法讓人眼花繚亂,屬實熱鬧。但只有笨小子郭靖,在煉就降龍十八掌之前,先苦練“全真內功”,方成江湖第一。
如果說汽車那些炫酷的智能科技是廠商們面向市場的“秀肌肉”,智能制造則是需要數年苦練方成的“頂級內功”。
自2015年起,上汽大眾逐步推動安亭生產基地的智能化升級,拉開了轉型的序幕。
2021年,上汽大眾新能源工廠投入使用,成為智能制造技術的創新孵化基地。
2025年8月,上汽奧迪AUDI智造基地正式投產,這座工廠深度融合了德國精工制造基因與中國智能制造創新成果,實現關鍵工序100%自動化率和全流程數據溯源,支持AUDI品牌全系混線生產,不僅提升了本土高端制造能級,還融入了參觀、直播等功能,成為一座展現德國精工與中國智造完美融合的“燈塔工廠”,更是展現奧迪品牌形象的新名片。
2025年10月16日,上汽大眾與Neura Robotics攜手,這家德國頂尖機器人公司在認知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積淀,將為上汽大眾的“未來工廠”注入更前沿的自動化與智能化解決方案。
從2015年的初步布局,到2025年的系統化升級制造能力,上汽大眾數十年的持續投入,讓智能成為旗下車型從制造源頭便開始流淌的基因,為下線車輛的品質保駕護航。

“油電同智”成果持續落地
迄今為止,燃油車市場仍占國內半壁江山,更占全球八成份額,
電氣化與智能化轉型勢不可擋,燃油車的進化亦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上汽大眾則以用戶為中心,持續加大“科技朋友圈”,同步推進燃油與新能源新產品的智能化。
2025年9月,上汽大眾Pro家族2026款煥新上市,首次把具備“端到端高快NOA”的IQ.Pilot增強駕駛輔助系統引入燃油車市場。這套系統帶來的不僅是自動上下匝道、智能避障繞行等硬核功能,更用絲滑、可靠,甚至“更懂人”的體驗,抹平了不同能源形式在智能化上的“代際落差”。

與此同時,8月上市的奧迪E5 Sportback,攜手科技公司Momenta共創行業首個“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飛輪大模型”方案,全面覆蓋城市、高速與泊車場景,同時延續純正的奧迪駕控質感,讓車輛“懂得”何為操控。
全新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徹底突破了燃油車搭載高階輔助駕駛的技術壁壘,作為全球首款搭載華為乾崑技術的燃油車,將德系豪華品牌的深厚底蘊與中國領先的智能科技完美融合。
得益于燃油車在智能化等方面的大力推進,自去年四季度開始,以合資品牌為代表的燃油車實現了銷量的反彈。比如2025年上半年,上汽大眾銷量就達到52.3萬輛,同比增長2.3%,燃油車市占率也持續上升。尤其是Pro家族投放市場后,、、途昂三款明星家族產品的市占率已提升近20%。
當行業的“麥克風”被更會互聯網打法的玩家占據時,上汽大眾以“油電同智”的產品表現和穩健的市場成績,揭示了一條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路徑。

筑牢智能化安全底線
數據顯示,2025年1-7月,具備組合駕駛輔助系統(L2 級)的乘用車新車銷量滲透率已達62.58%,超六成的滲透率意味著智能駕駛功能已成為主流配置。但市場用案例告訴我們,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下存在諸多安全問題,當多重安全風險交織在一起,汽車安全變得岌岌可危。
在智能功能讓人眼花繚亂的當下,上汽大眾始終保持著清醒,堅守“安全”是所有技術創新與產品落地的根本前提。
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表示“在產品定義的過程中,上汽大眾的經營理念是安全至上,充分理解輔助駕駛的特征。我們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企業一定要在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提升駕乘體驗感。”
那么上汽大眾是如何啃下硬骨頭?
首先,上汽大眾通過和科技企業“結對子”,進行資本合作、技術綁定,讓整車廠快速補齊智能化短板。同時,科技企業則能跨越技術與落地的“死亡谷”。
2025年上海車展期間,上汽大眾已完成了與酷睿程、Momenta、寧德時代、QQ音樂、火山引擎、百度、高通、速騰聚創、阿里云和延鋒10家深度合作伙伴的簽約。上汽大眾將集各家之所長,共同打造集安全可靠、豪華舒適、先鋒科技為一體的出行伙伴。
其次,上汽大眾堅持造“聰明車”但更要筑牢汽車智能化安全底線。

以Pro家族家族為例,近7年的技術磨礪,上汽大眾拿出了端到端的智駕突破、人機共駕的安全理念。陶海龍說到“人機共駕”比簡單的“無接管”要求更高,因為它要求系統必須更懂駕駛者,“怎么做到‘人車合一’的默契?它學習、訓練、打磨的要求比全程無接管高得多,我們要做到極致。”
正是這份對安全底線的堅守,讓上汽大眾的每一款“聰明車”都成為了用戶能夠真正信賴的“安全車”。
寫在最后:
無論油電,盡享智能,這是市場的呼聲,也是用戶的心聲。
從智能制造體系的縱深推進,到與Neura Robotics的探索性合作啟幕,上汽大眾真正將“油電同智”戰略貫穿技術落地的每個環節,讓多款重磅產品更智能、更安全,讓用戶能夠享受這個變革時代最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