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南半球初夏的巴西庫里提巴,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微妙的轉折感。
就在這一天,吉利控股集團與雷諾集團在巴西埃爾頓?塞納工業園區(Ayrton Senna Industrial Park)正式啟動了戰略合作。雙方宣布成立雷諾吉利巴西公司(Renault Geely do Brasil),并砸下38億雷亞爾(約合人民幣51億元)的重金,誓在南美大陸掀起一場新能源風暴。
如果僅看數字,這似乎只是中國車企“出海熱”中的又一朵浪花。畢竟,在巴西這片熱土上,比亞迪正在巴伊亞州大興土木,長城汽車在伊拉塞馬波利斯緊鑼密鼓地重建工廠。相比于友商們動輒百億級的“鋼鐵洪流”和圈地建廠的浩大聲勢,吉利這一步棋顯得格外低調,甚至有些“隱秘”。
然而,當我們將視線拉高,結合巴西當地主流媒體的敏銳嗅覺與全球汽車產業的博弈邏輯,就會發現:吉利正在走一條截然不同的路。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產能擴建,而是一場精準的“外科手術”式的開疆拓土。
在此過程中,吉利沒有選擇做那個拿著鏟子去挖地基的“拓荒者”,而是選擇做那個給舊帝國換上新引擎的“操盤手”。這場被巴西媒體形容為“完美聯姻”的合作,正在以一種極為老辣的方式,重新定義中國汽車出海的第三種模式——“借船出海,技術反哺”。
巴西媒體眼中的“特洛伊木馬”:速度即正義
當國內媒體還在拿著計算器,幫吉利算“省了多少建廠成本”、“規避了多少關稅”這筆經濟賬時,身處風暴中心的巴西媒體卻給出了更為直白且犀利的解讀。

在合作啟動儀式現場,吉利EX5和吉利EX2()兩款車型赫然在列。對于這兩款車,巴西汽車專業媒體《Auto+ TV》并未將其視為普通的進口新車,而是用了一個極具畫面感的比喻:“這款車的到來,旨在讓先期進入巴西市場的中國新能源企業‘夜不能寐’。”
為什么當地媒體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因為他們看懂了吉利這一戰略背后的核心殺招:時間差。
在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賽道,兩年就是一代技術。比亞迪和長城選擇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模式,雖然能獲得對工廠的絕對控制權,但從選址、環評、基建到設備調試、試生產,即便有著“中國速度”的加持,也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周期。
而吉利通過與雷諾的結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時間偷襲”。
渠道的瞬間鋪開:吉利不需要去一個個城市談代理商,也不需要從零開始裝修4S店。吉利方面公布的新聞稿顯示,吉利EX5和EX2已經直接通過雷諾現有的經銷網絡在巴西上市,迅速打開了市場局面。巴西財經媒體《InfoMoney》對此評論稱,這種深度綁定讓吉利瞬間擁有了雷諾在巴西深耕數十年積累下來的約250家經銷商網絡。這意味著,當競爭對手還在平整土地時,吉利的車已經開進了巴西中產家庭的車庫。

按照規劃,基于吉利GEA架構的兩款全新車型將在2026年下半年正式投放巴西市場。這個時間點非常微妙——它恰好卡在巴西政府計劃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車進口關稅(2027年)的前夜。吉利不僅跑贏了對手,更跑贏了政策。
這種“即插即用”的威懾力,讓吉利在南美市場從一個“后來者”搖身一變,成為了最具威脅的“潛伏者”。這正如巴西媒體所言:這是一匹裝滿中國技術的“特洛伊木馬”,當城門打開時,一切已成定局。
用“存量”換“增量”:一場雙向奔赴的政治經濟學
在南美做生意,尤其是汽車這種支柱型產業,政治考量往往比商業邏輯更為致命。

近年來,隨著中國車企在海外的強勢擴張,關于“沖擊當地產業”、“掠奪就業機會”的雜音在部分國家從未停歇。不少的中國車企在出海過程中,也遭遇了現地化的強勁阻力。
如何既把錢賺了,又讓當地政府和民眾豎起大拇指?吉利給出了教科書級別的答案。

在此次合作的啟動儀式上,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巴西副總統杰拉爾多·阿爾克明、巴拉那州州長拉蒂尼奧·儒尼奧爾等政界高層悉數到場,并發表致辭 666。如此高規格的政治背書,在一般的企業商業活動中并不多見。
為什么巴西政府如此給面子?因為吉利解決了一個讓他們頭疼已久的難題。
雷諾位于巴拉那州的埃爾頓?塞納工業園區,雖然歷史悠久,但近年來面臨著嚴峻的產能利用率不足問題。對于當地政府而言,這意味著稅收的減少和潛在的失業風險。而吉利的38億雷亞爾投資,明確提出將“顯著提升工業園區產能利用率”。
在巴西當地認識看來,相比于在一片空地上新建工廠,雖然也帶來了就業,但往往被視為“外來入侵者”擠壓本土生存空間;吉利聯合雷諾的模式則是“盤活存量”。
巴西媒體《CNN Brasil》看來,吉利是為這家老牌工廠打了一劑“強心針”,是幫助老朋友雷諾重煥新生的“白衣騎士”。
另外一個層面上,通過成立合資公司“Renault Geely do Brasil” ,吉利成功地將自己隱藏在了雷諾這個巴西家喻戶曉的品牌身后。這種操作極大地降低了當地工會力量的抵觸情緒,也規避了復雜的環保審批雷區。
作為中國全球化積淀最深的車企,吉利在過去30多年里,通過并購沃爾沃、重組寶騰路特斯、入股戴姆勒等一系列教科書式的實戰,參透了全球化下半場的生存法則:在逆全球化的暗流中,“身份”往往比“效率”更致命。通過與雷諾的深度綁定,吉利在巴西成功褪去了“外來闖入者”的標簽,搖身一變成為“本土合伙人”(Local Partner)。這種政治經濟學層面的避險智慧,其隱形價值遠超那38億雷亞爾的賬面投資。
從“現地化”生產到“技術引領”:中國車企的段位進階
如果說“借船出海”是戰術層面的勝利,那么“技術輸出”則是戰略層面的碾壓。這一變化,藏在雷諾高層略顯“謙卑”的表態里。

雷諾集團首席增長官法布里斯·坎博利夫在現場明確表示,雙方將整合“領先的先進的電動化平臺”,共同打造產品矩陣。而根據官方披露的投資規劃,未來在巴西生產的車型,核心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首先是吉利定義產品:雙方將本地化生產的兩款全新車型,均基于吉利GEA新能源架構。
其次是反向技術輸血:更為震撼的是,合資公司將打造一個全新的新能源技術平臺,而基于該平臺開發的一款雷諾全新車型將于2027年投產。
這標志著中國車企在合資關系中話語權的徹底翻轉。
曾幾何時,中國汽車工業是“以市場換技術”,跪求外資巨頭導入過時的生產線。而今天,在南美大陸,劇情變成了“以技術換市場”。
巴西媒體敏銳地指出,雷諾此前的電動化產品在面對中國新勢力時,技術代差明顯。而吉利GEA架構的引入,相當于給雷諾的巴西本土車型裝上了最先進的“中國芯”和“中國腦”。
這意味著什么?
其實就是標準話語權的轉移。既然用的是吉利的架構,那么車輛的電子電氣系統、三電系統、智能座艙標準,自然由吉利說了算。這將倒逼巴西當地的供應鏈體系向“吉利標準”靠攏。雷諾在臺前賣車,吉利在幕后定標準。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所提到的“協同戰略與跨洲際合作形成規模效應”,其實質就是將吉利的技術標準全球化。
此外,不得不提雙方成立的全球動力總成公司浩思(HORSE Powertrain)。巴西市場有其特殊性——乙醇(酒精)燃料普及率極高。比亞迪等車企主推的純電路徑雖然先進,但在巴西廣袤的內陸地區仍面臨補能焦慮。吉利與雷諾的合作,依托浩思的動力技術,極有可能推出適配巴西國情的“乙醇混動”方案。這種“不教巴西人怎么開車,而是適應巴西人習慣”的技術包容性,比單純的技術先進性更具殺傷力。

回顧中國汽車出海的歷程,我們經歷了從“單純貿易出口”(1.0時代),到“全產業鏈重資產建廠”(2.0時代)的跨越。而吉利與雷諾在巴西的這場戰略合作,則開啟了“全球資源整合與技術標準引領模式”(3.0時代)。
在這個新時代里,中國車企不再執著于必須掛著自己的Logo、建著自己的廠房才叫成功。吉利展示了一種更高的段位:學會利用舊世界的王,去建立新世界的秩序。
當2026年下半年,第一輛基于吉利GEA架構、或許掛著雷諾車標的新能源汽車駛上圣保羅街頭時 ,它證明的不僅僅是吉利產品的成功,更是中國工業標準對全球市場的深度嵌入。
在中國汽車出海效率為先的表象之下,真正的邏輯是:誰能以最小的摩擦力、最快的速度嵌入全球產業鏈,誰就是最后的贏家。吉利在巴西的這一落子,值得所有立志出海的中國企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