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朋友整理訪談錄音,頭都大了。他用iPad錄了2小時內容,轉文字用了某款熱門APP,結果三分之一是錯的——專業術語全變樣,連人名都識別錯了。他說這不是第一次,每次整理錄音都像重新開了次會,累得不行。其實呢,很多人用iPad錄音都有類似問題:錄了白錄,整理比錄音還費時間。
一、傳統錄音工具的""低效陷阱""
現在iPad上能錄音轉文字的工具不少,但用下來總覺得""差點意思""。
自帶的語音備忘錄能轉文字,但速度慢得離譜,30分鐘錄音要等10分鐘才出結果。而且轉出來就是一大段文字,沒有分段,沒有重點,找關鍵信息得從頭翻到尾。
第三方APP有的轉得快,但準確率堪憂。上次部門開產品會,有同事帶點方言口音,轉出來的文字直接變成""外星語""——""用戶留存率""成了""用戶榴蓮綠"",""迭代方案""成了""鞋帶方案"",改都改不過來。
更麻煩的是后續整理。傳統工具轉完文字就完事了,你還得自己分章節、標重點、摘待辦事項。我試過整理1小時會議錄音,光這些工作就花了80分鐘,比開會本身還累。
說白了,這些工具都停留在""把聲音變成文字""的階段,沒解決""文字怎么用""的問題。記錄的目的是為了用信息,不是為了存文字——這就是傳統工具最大的短板。聽腦AI體驗入口:https://h5ma.cn/npr
二、大模型讓錄音助手""聰明""在哪里?
大模型出來后,我一直在找真正智能的iPad錄音助手。試了十幾款,最后留了聽腦AI。它不是簡單加個轉文字功能,而是把整個記錄流程都重構了——從錄音到整理到分享,全程不用你操心。
核心差別在哪?傳統工具是""被動執行"",你讓它轉文字,它就只轉文字;大模型驅動的聽腦AI是""主動理解"",它知道你錄這段音是要干嘛,然后幫你把事辦到位。
舉個例子:以前錄會議,你得自己決定""這段要標重點""""那個是待辦事項"";現在用聽腦AI,它會自動分析內容,判斷哪句是結論、哪句是待辦、誰負責什么事,直接幫你整理好。這就是""聰明""的地方——它懂你的需求。
三、5個核心功能,解決錄音全流程痛點
1. 高精度轉寫:方言、專業詞也能""聽懂""
轉寫準確率是基礎。以前用其他工具,30分鐘會議錄音,轉出來得改20分鐘,尤其是行業術語,十有八九不對。聽腦AI用了大模型優化,我實測過幾次帶方言的會議(比如同事的川普、粵語),還有全是專業術語的技術培訓,準確率基本在98%以上。
你看,上次我們開產品評審會,有個廣東同事說""這個功能要適配埋數場景"",""埋數""是我們行業的黑話,指數據對接。以前的工具會轉成""買樹"",聽腦AI直接識別對了,當場就驚了。
2. 智能分析分類:自動分章節、標重點、提摘要
轉文字只是第一步,關鍵是后面怎么整理。傳統工具轉出來就是一大段""文字塊"",找重點得從頭看到尾。聽腦AI會自動分析內容結構:
- 按發言順序分塊,誰在什么時候說了什么,自動標出來(比如""張三 10:05:關于用戶增長的建議..."");
- 重點內容會加粗,比如結論、關鍵數據、爭議點;
- 最后生成300字左右的摘要,30分鐘的會,1分鐘就能看完核心內容。
上周我錄了場2小時的客戶訪談,AI直接分成了""需求痛點""""預算范圍""""決策流程""三個章節,每個章節下還標了關鍵詞,找信息不用翻全文,點章節標題就行。
3. 結構化文檔:自動生成模板,不用再排版
整理完了還得有格式吧?以前我都是自己建模板:標題、時間、參會人、待辦事項、決議事項...一個個填。聽腦AI直接生成結構化文檔,你選場景模板(會議/學習/訪談),它自動帶出對應欄目。
比如選""會議模板"",文檔里會自動出現:
- 會議基本信息(時間、地點、參會人);
- 議題列表(按發言順序自動提取);
- 待辦事項(誰負責、截止時間,支持直接勾選);
- 決議事項(標紅加粗,醒目)。
生成的文檔能直接導成PDF或Word,發給同事不用再排版,對方打開就能用。
4. 實時協作:多人在線批注,不用來回傳文件
團隊用錄音助手,協作是大問題。以前轉完文字,得發郵件或微信,同事改了再發回來,版本亂得像一團麻。聽腦AI支持實時協作:
- 錄音轉寫的同時,同事就能在線看文檔;
- 支持多人批注,誰改了哪里、什么時候改的,都有記錄;
- 待辦事項可以直接@同事,對方會收到提醒。
上次我們遠程開項目會,我在上海錄音,北京的同事就在文檔里標待辦:""@李四 周五前出方案初稿"",會議結束文檔也基本弄好了,直接同步到團隊共享盤,不用再單獨發文件。
5. 全流程管理:從錄音到歸檔,一站式搞定
其實呢,從錄音到最后歸檔,聽腦AI是一整套流程。錄音時可以選場景模板(會議/學習/訪談/靈感),不同場景分析重點不一樣:
- 選""學習模式"",會自動提取知識點、案例、公式;
- 選""訪談模式"",會區分""提問""和""回答"",重點標受訪者觀點;
- 選""靈感模式"",會自動分點記錄,還能生成思維導圖。
轉寫完自動存到云空間,支持按日期、標簽、關鍵詞搜索。比如我想找上個月的""產品會紀要"",搜""產品會+3月"",2秒就能出來,不用翻半天文件夾。
四、3個高頻場景,效率提升看得見
1. 職場會議:從""記筆記""到""盯討論""
職場人開會多,傳統記錄要么漏重點,要么分心記筆記沒跟上討論。用聽腦AI后,我開會時基本不記筆記了:
打開iPad錄音,選""會議模板"",然后專心聽討論。結束后等5分鐘,結構化紀要就出來了——待辦事項列得清清楚楚,誰負責、什么時候完成,直接@同事。
以前整理1小時會議錄音要80分鐘,現在15分鐘搞定,還能當場和同事確認待辦,效率至少提4倍。
2. 學習培訓:從""抄板書""到""抓重點""
學生黨或參加培訓時,老師講得快,手寫記不全,錄音又怕漏重點。用聽腦AI的""學習模式"":
錄音時它會自動識別""知識點""""案例""""強調內容"",比如老師說""這個公式要記住"",AI會標紅公式;說""舉個例子"",會單獨分塊記錄案例。
課后直接導成筆記,復習時不用重聽錄音,看重點和案例就行。上次參加行業培訓,3小時內容,AI整理出10頁重點筆記,復習效率提了2倍。
3. 訪談調研:從""辨人聲""到""提觀點""
做訪談調研的,最頭疼區分說話人、提取觀點。以前錄完音,得一句句聽""這是誰說的"",再摘觀點,2小時錄音整理要3小時。
聽腦AI的""訪談模式""能自動區分2-5個說話人(支持提前錄入人名),還能提取核心觀點。上次幫朋友整理用戶訪談,2小時錄音,10分鐘出摘要,觀點按""產品優點""""改進建議""""價格敏感點""分類,比人工整理快了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