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描述奧迪品牌,既不能提 “奧迪” 二字,也不能說 “四個圈”,還有哪個詞能精準代言?答案必然是 ——quattro!這項由奧迪研發的四輪驅動技術,如今早已成為品牌的靈魂符號。自 1980 年誕生至今,quattro 已走過 45 載歲月,歷經一代又一代迭代進化。
恰逢 quattro 45 歲生日,奧迪獻上了兩份重磅厚禮:奧迪 RS Q8 quattro 45 周年紀念版與奧迪 RS 6 Avant GT 限量版。前者是紐北最速量產 SUV,性能強悍毋庸置疑;后者除了擁有野獸級動力,更身披傳奇賽車同款拉花,以經典元素向歷史致敬。
那么,quattro 技術究竟源自怎樣的靈感?為何搭載它的奧迪賽車能成為賽場 “BUG” 般的存在?RS 系列又如何將頂級賽車的性能基因注入民用車型,讓普通人也能觸摸到賽道激情?今天,我們就一同揭開這些故事背后的秘密。
什么是quattro
早幾年的中國街頭,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現不少車上都貼著一只銀色小壁虎 , 下至五菱宏光,上到賓利路虎,車主們多半是取 “避禍”“庇護” 的諧音討個吉利。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只小壁虎的原型,其實是奧迪為自家四驅系統 “quattro” 設計的專屬標識。
就像壁虎能憑借吸盤牢牢吸附在墻面,搭載 quattro 系統的車輛,也能通過強大的四驅技術讓輪胎緊緊抓牢地面,在各種路況下都保持穩定的行駛姿態。這枚小小的標識,藏著的正是奧迪對四驅性能的自信與象征。
自 1980 年首次登場,quattro 不僅徹底重塑了高性能轎車的操控邏輯,更在全球頂級賽事中書寫了一頁又一頁傳奇。從 WRC 拉力賽的泥濘馳騁,到勒芒耐力賽的極限競速,quattro 的賽道基因早已滲透到每一段征程,成為賽場上不可磨滅的性能符號。
quattro的發展
1976 年的冬天,奧迪工程師約爾格?本辛格在瑞典偏遠地區測試原型車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后援車的大眾四驅越野車 Iltis,在冰雪路面過彎時,竟比他們正在測試的奧迪轎車更靈活、速度更快。
這個發現讓約爾格靈光一閃:要是能給奧迪的公路轎車也裝上這樣一套四驅系統,性能豈不是會大幅提升?但想法落地并不容易 —— 當時的四驅技術多用于越野車,不僅結構笨重、設計簡陋,與奧迪豪華轎車對輕量化、精致化的需求相去甚遠。
于是,奧迪團隊以 “輕量化” 和 “適配轎車” 為核心目標,開始潛心研發一套專為民用車打造的全時四驅系統,quattro 的故事也由此埋下了最初的伏筆。
歷經四年研發,奧迪在 1980 年推出了第一代 quattro。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其原理與傳統越野車類似,結構相對簡單,差速器還需手動鎖止操作。到了 1986 年,第二代 quattro 迎來關鍵升級 —— 加入托森差速器,憑借機械結構的自主鎖定能力,不僅讓系統反應更快,操作也更便捷,普通用戶終于能輕松體驗四驅的魅力。
1988 年,第三代 quattro 登場,為自動擋車型配備了電控多片離合器式中央差速器,徹底打破 “quattro 僅屬于手動擋” 的局限。1995 年的第四代,則首次應用 B 型托森中央差速器與 EDL 電子差速鎖,標志著 quattro 正式邁入電控時代。
從第五代開始,quattro 采用 40:60 的默認前后動力分配,這一版本被搭載在奧迪 Q 系列的開山之作 Q7 上 —— 而 “Q” 的命名,正源自 “quattro” 的首字母,彰顯四驅技術與 SUV 車型的深度綁定。到了第六代,動力分配靈活性進一步提升:前輪最多可獲得 70% 動力,后輪最多可達 85%;同時,托森差速器被奧迪自研的冠狀齒差速器取代,重量更輕、反應更快,調節范圍也更寬泛,讓四驅性能實現又一次跨越。
賽道鑄就的四驅傳奇
與部分品牌讓消費者充當新技術的 “小白鼠”、依賴市場反饋來驗證產品不同,奧迪始終反其道而行之 ——quattro 一代又一代的進化,靠的是賽道上多年摸爬滾打的實戰經驗。
1980 年日內瓦車展,奧迪發布了首款搭載 quattro 系統的車型 ——Audi Quattro(被稱為 “Ur-Quattro”),由此拉開了奧迪賽道傳奇的序幕。
時任奧迪工程技術經理的費迪南德?皮耶希,在發布會現場用略帶顫抖的聲音對媒體宣告:“這將是一個偉業的開始!” 這句話看似像標準的新聞發言稿,但若了解皮耶希 —— 這位以嚴謹內斂著稱的德國工程師本就不善流露情感,這樣的表述已算得上極度動情,堪比一位 70 歲的中國老先生在七夕節給老伴兒捧上一束鮮花般直白而熱烈。
而后來的故事,也的確印證了皮耶希的判斷并非虛言 ——quattro 真的開啟了一段屬于奧迪的傳奇征程。
新車發布后,奧迪立刻組建了專屬廠隊 Audi Sport,將奧迪 Quattro 直接送上 WRC 拉力賽場。這是一臺擁有 300 馬力的拉力猛獸,更關鍵的是,它是史上第一臺四驅拉力賽車。
當時同期參賽的車型,普遍采用前驅或后驅布局,功率大多徘徊在 200 馬力左右。為什么不把動力做得更強?難道是為了滿足如今的國 6B 排放標準?當然不是!只因兩驅車搭配極輕的車身,本身就給駕駛帶來極大挑戰 —— 這時候每多一匹馬力,車手就多一分失控翻進山溝、甚至沖下山崖的風險。
而奧迪 Quattro 的橫空出世,就像精準卡入了賽場規則的 “漏洞”:四驅系統牢牢抓地,300 馬力得以盡情釋放,瞬間讓對手陷入被動。
當時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SA)之所以沒有禁止這個 “賽場 Bug” 進入 WRC,源于普遍的輕視:大家都覺得這臺四驅賽車必定笨重無比,制造難度也極大,根本不具備奪冠的可能。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1980 年葡萄牙阿爾加維拉力賽上,首臺 Quattro 賽車作為 0 號開路車亮相。盡管搭載 quattro 系統后車身重量確實增加了不少,但在特殊賽段展現出的抓地力卻驚人地強悍 —— 最終,這臺本應 “打輔助” 的開路車,成績竟比當時的冠軍快了近半小時。到了 1981 年,奧迪正式派出兩臺賽車征戰 8 場 WRC 賽事,一舉拿下其中 3 場勝利,用實力徹底打破了所有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