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出席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并發表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思考與建議”的主旨報告。
萬鋼表示,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轉型和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正有序推進,應以能源轉型、數智變革、低碳發展為契機,培育新的產業價值增長極。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
加強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推廣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達到975.7萬輛,同比增長31.3%,市場滲透率達21.4%。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持高速增長,銷量達到693.9萬輛,同比增長40.3%,市場滲透率達44.3%。
“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近7000萬輛,中國接近4500萬輛。”萬鋼說。
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汽車新車總銷量中的占比達到44.3%。其中,充電樁數量共1610萬臺(公用409.6萬,私用1200.4萬),樁車比1:2.3,換電站4856座。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7993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39.7%。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國具備L2級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市場占比已超62%。
市場導向下,我國正穩步推進汽車產業全面電動化發展。2025年上半年,插電/增程式混動汽車銷量達到252.1萬輛,同比增長31.1%,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占比達到36.8%。純電動車、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三條技術路線協同互補,日益滿足不同消費群體、不同場景的用車需求。
政策創新下,我國正統籌推進氫能與燃料電池協同發展。2021年以來,財政部等五部委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和“氫進萬家”科技工程,通過跨區域試點,帶動氫能產業突破氫源供應、氫能儲運和終端應用等環節的瓶頸難題,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創造了良好環境。
“我國商用汽車碳排放占道路交通碳排放的52%以上。應加強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推廣工作的政策延續性、措施精準性、場景適配性,推動政策在支持突破關鍵技術、強化產業鏈的基礎上,向支持規模化推廣、典型場景應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拓展,著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制氫和沿途工業副產氣制氫,持續完善有利于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的發展環境。”萬鋼建議。
培育全新產業價值增長極
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轉型,驅動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與產業生態發生深刻變革,跨領域創新主體紛紛入局汽車產業,汽車產業邊界進一步擴展,形成創新引領、協同高效、韌性安全、低碳可持續的新型現代化產業生態。
以能源轉型、數智變革、低碳發展為契機,萬剛呼吁,應培育新的產業價值增長極。
在能源轉型上,一方面,循序推進動力電池技術研發與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不斷挖掘液態動力電池性能提升潛力,推動本征高安全、全氣候、高比能液態動力電池創新發展;固態混合電池率先開啟小規模裝車配套,要突破制造成本、循環壽命、環境適應性等技術瓶頸,推進產業化應用;全固態電池整體處于研發和中試階段,要堅持加強全固態電池關鍵科學問題與工程化、產業化技術難題的研發攻關;應研發電池系統實時感知、動態響應、自主決策等智能管理技術,進一步提升電池安全可靠性,環境適應性;應構建涵蓋車用動力電池生產-回收-梯次利用-回收再利用規則和系統,形成全生命周期可回溯、再循環的閉環體系。
另一方面,堅持車能融合發展,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和商業化應用。新能源汽車兼具用能、儲能、供能特征,能夠通過V2G與清潔電力雙向高效互動,通過有序發展充換電和氫加注站,充分消納和高效使用綠電和波谷電,是未來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快園區、樓宇、居民社區等場景的智能有序充電,以V2G技術示范應用為牽引,促進V2G技術與模式的協同創新,探索車網互動規模化、市場化、可持續發展;應結合場景需求、電力資源支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穩步有序推動高速公路沿線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和就地制氫加注,推動充換電及氫氣加注站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化應用。
在數智變革上,構建車、路、云協同的智能網聯系統;重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功能結構;加快生產式自動駕駛大模型研發驗證,提升行車安全。萬鋼認為,安全始終是自動駕駛的第一要務,要以高質量場景數據、高能效比算力部署、體系化測試驗證為抓手,構建從上傳數據標注、自動駕駛大模型訓練、典型場景試驗驗證、車軌級實時模型OTA下傳的自動化訓練與迭代閉環,應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動駕駛汽車基于交通規則的博弈能力,從而實現端到端自動駕駛汽車的具身智能。
在低碳發展上,推動綠色低碳、智能制造向全產業智能化演進。在萬鋼看來,輕量化發展是降低汽車能耗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智能駕駛質量的重要因素。應推動輕量化材料、一體化壓鑄、極簡工藝、模塊化制造、島式裝配等前沿技術創新與規模化利用。
“應錨定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堅定落實我國自主貢獻目標;堅持‘車-能-路-云’跨界融合,構建中國特色智能交通新模式;著力整車和部件協同創新,提升自動駕駛系統功能和研發效益;加快車能融合發展,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和商業化應用;推進車-路-云協同,賦能安全、智能、便捷、高效的未來出行體系;夯實算力與數據基礎,構建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法規和標準筑基,推動高級別自動駕駛安全可信應用;推動平臺聚力合作,助力全球產業協作共贏。”萬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