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剛躋身“央企梯隊”的汽車巨頭,正憑借品牌重構與全球化布局,在行業變革中走出一條獨特的上升曲線。
近日,長安汽車交出了成為中央企業后的首份季度成績單。這份財報承載的意義遠超過數字本身。它是長安汽車躋身“國家隊”后的首次亮相,也是觀察這家老牌車企在行業轉型期戰略定力的重要窗口。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長安汽車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49.27億元,同比增長3.58%;扣非后歸母凈利潤20.1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0.08%。更引人注目的是,9月單月新能源銷量歷史性突破1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87%。這張成績單,清晰勾勒出長安汽車轉型的軌跡與未來方向。

翻開長安汽車的第三季度財報,最直觀的感受是,在行業普遍承壓的背景下,長安穩住了基本盤。前三季度206.6萬輛的整車銷量,同比增長8.46%,跑贏了行業平均水平。
仔細分析營收結構,一個積極信號浮現:長安汽車營業收入呈現逐季攀升的穩健態勢,一季度341.61億元,二季度385.31億元,三季度422.36億元。這種連續增長不是靠降價換來的,而是產品結構優化的結果。
毛利率的變化更能說明問題。前三季度毛利率已提升至近15%,且呈現逐季向好態勢。一季度13.86%,二季度15.21%,三季度15.70%。在價格戰肆虐的汽車市場,毛利率的提升比銷量的增長更為可貴,它意味著企業正在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現金流狀況也反映出長安汽車的經營韌性。為保障供應鏈穩定,長安汽車主動縮短了供應商支付賬期,這一舉措雖然短期內影響了現金流表現,卻增強了供應鏈的忠誠度和穩定性,為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汽車核心盈利指標持續改善,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26.36%,表明剔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因素后,該公司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在增強。這一變化趨勢遠比單純的凈利潤增長更值得關注,它反映了長安汽車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的實質性提升。

長安汽車這幾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清晰的品牌戰略。阿維塔、深藍、長安啟源和長安引力四大品牌,形成了梯次分明、優勢互補的產品矩陣。
阿維塔品牌無疑是長安沖擊高端的先鋒。價格區間覆蓋20萬-70萬元,作為長安與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的高端品牌,阿維塔已連續7個月銷量破萬。前9月累計銷量9.07萬輛,在高端電動車市場站穩了腳跟。每次試駕阿維塔的產品,我都能感受到長安在智能化方面的用心。這款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科技生活方式的載體。
深藍汽車聚焦15萬-30萬元的中高端主流新能源市場,塑造科技運動標簽。前9月銷量23.23萬輛,是長安新能源銷量的中流砥柱。深藍的成功在于精準抓住了年輕一代消費者對科技感和價值感的雙重需求。
長安啟源則深耕8萬-25萬元的大眾市場,前9月累計超20萬輛。這個品牌的任務很明確:讓更多消費者能夠以更親民的價格,體驗到長安的新能源技術。
長安引力序列作為長安汽車的基盤守護者,承擔著穩固銷量基礎和現金流的重要任務。2024年,長安為引力序列設定了125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占長安汽車280萬輛總目標的44.6%。
在我看來,長安引力的價值在于,在行業電動化轉型期間,為集團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和利潤支撐。
這四大品牌協同發展,共同構筑新長安的全球競爭力。通過共享研發平臺,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這種“各有側重、互為支撐”的發展格局,使長安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占據主動。

我始終認為,研發投入是判斷一家車企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指標。長安汽車每年將不低于營業收入的5%用于研發,這種持續的高投入為長安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2025年上半年,長安汽車研發投入達32.84億元,同比增長12.76%。在過去十年間,長安汽車累計投入研發費用已超過1100億元,這些投入奠定了長安汽車長遠發展的基礎,構建了面對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在新能源領域,長安已形成全域全場景動力解決方案。其“金鐘罩”電池品牌也在不斷升級,計劃在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裝車驗證。最近體驗長安的電池技術,其安全性能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在智能化領域,長安汽車積極推進“北斗天樞計劃”。基于SDA平臺以及天樞大模型,長安打造了智能駕駛“天樞智駕”、智能座艙“天域座艙”和智控底盤“天衡底盤”。根據規劃,長安汽車將在2026年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
令我感興趣的是,長安還在積極布局飛行汽車等前瞻領域。2024年12月,長安的飛行汽車在重慶完成了首次試飛。未來5年,長安計劃在低空經濟領域投入超200億元,快速推動飛行汽車產業發展。
這種布局可能短期內難以見效,但體現了長安作為央企的遠見與擔當。

如果說新能源轉型是長安的第一增長曲線,那么全球化布局就是長安正在培育的第二增長曲線。
長安汽車的全球化“海納百川”計劃正在加速落地。前三季度,長安汽車海外銷量達46.5萬輛,同比增長10.7%。更值得關注的是,長安的全球化戰略正經歷從產品輸出到體系輸出的質變。
在東南亞市場,長安汽車泰國羅勇新能源工廠已于2025年三季度正式投產,首款本地化車型深藍S05已實現批量交付,預計年產能達15萬輛。這是長安汽車首個海外新能源生產基地,標志著長安的新能源制造能力正式延伸至海外腹地。
在歐洲市場,長安汽車在9月的2025慕尼黑車展上展示了阿維塔全球首臺概念車XPECTRA,并發布了深藍S05。這些舉措表明,長安正在積極拓展歐洲這一高端市場。
長安汽車計劃到2030年前在歐洲投入超過20億歐元用于本地化建設,以實際行動踐行“In Europe,for Europe”的承諾。這一長期投入體現了中國品牌與當地市場共同成長、深度融合的堅定決心。
目前,長安汽車已基本完成東南亞、中東非、中南美、獨聯體、歐洲五大區域總部的布局。此外,8個海外工廠實現投產,可利用產能13萬輛,產品遠銷77個國家和地區,完成超過9000個渠道網點建設。
從戰略路徑到品牌布局,從自主研發到產業協同,近年來,長安汽車不斷創新技術、升級產品,持續推進智能化、電動化、全球化,堅定不移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2025年7月29日,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重慶掛牌成立,成為第100家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這一身份轉變,為長安帶來了資源整合的強大優勢。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在媒體溝通會上直言,他發現中國長安汽車面臨的天地十分廣大,有滿滿的機會。“長安過去所擁有的資源太少、太小,現在突然有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
與一汽在燃油車領域的競爭力和東風在商用車的專注不同,長安將戰略重心放在新能源與智能化領域。這種差異化定位避免了同質化競爭,也為汽車行業的多元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新央企成立后,公司轉型步伐明顯加速,尤其是在核心技術上的布局。據悉,長安在該季度完成了全固態原型電芯驗證,能量密度達400Wh/kg,預計2026年實現量產。
同時,全球化布局也因央企身份而加速。歐洲研發中心于三季度正式投入運營,重點聚焦新能源車型的本地化適配。
長安汽車對未來充滿信心,公司表示將堅定落實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9.0,堅決完成全年300萬銷量目標。這意味著第四季度要達成93.4萬輛的銷量。
朱華榮為長安汽車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到2030年,汽車產銷400萬輛,奮斗500萬輛,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占比超30%。同時,還將力爭進入全球汽車行業前十強。
實際上,長安汽車在創新生態構建上有前瞻性布局。長安不僅專注于汽車本身,更致力于構建未來出行生態系統。

長安汽車正在從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這一戰略定位的轉變至關重要。長安汽車預判,未來新汽車是“可進化的智能汽車機器人”。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長安計劃未來5年面向全球推出50余款新能源產品,未來10年在新汽車領域投入超2000億元,實現從技術探索到產品變現的跨越。
在智能化領域,長安汽車發布的“北斗天樞2.0”計劃圍繞數智產品、數智運營、數智制造、數智生態四大重點領域展開行動。這一計劃正在全面推動長安汽車向數智化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汽車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已取得顯著成果。長安汽車數智工廠依托5G全鏈接、超高效率柔性制造平臺等能力,實現交付效率提升40%、降碳30%、成本降低20%,該工廠獲評工業和信息化部“卓越級智能工廠”。
在供應鏈布局上,長安汽車也展現出戰略眼光。通過合資公司“時代長安”,長安已具備25GWh的電池產能,規劃的PACK年產能達21萬套、電驅51萬套,新能源專屬年產能更是高達188萬輛。這種垂直整合能力為長安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提供了堅實保障。
長安汽車還積極探索新型合作伙伴關系。與華為、騰訊、地平線、聯通、億航等30余家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攜手打造全球領先的汽車產業智能科技公共平臺。這種開放合作的生態策略,使長安能夠整合行業最優資源,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長安汽車對未來出行生態的全面布局。從智能電動汽車到飛行汽車,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駕駛技術,長安正在構建一個海陸空立體出行生態系統。這種全方位布局為企業長遠發展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隨著泰國羅勇工廠投產和歐洲研發中心投入運營,長安汽車的全球化布局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未來十年,長安計劃投入2000億元研發資金,全面發力新能源、智能化等前沿領域。
在汽車產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長安汽車升格為新央企后的首份財報,展現出了一家傳統車企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決心和成效。從財報中可以看出,長安汽車正在進行的不僅是一場產品變革,更是一次體系性的重生。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我們定了一個‘小目標’:到2030年,汽車產銷400萬輛,奮斗500萬輛,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占比超30%。同時,我們還將力爭進入全球汽車行業前十強,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汽車品牌。”
世界汽車產業的格局正在重塑,長安汽車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代表之一,其轉型之路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