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帶飛了問界,為啥智界享界就賣不動?
這事挺有意思。
問界月銷幾萬臺穩居第一梯隊,智界享界加起來才勉強破萬,差距大得離譜。
明明都是華為技術背書,消費者為啥只認問界?
說白了,問界占盡天時地利。
當初對標準想L系列,價格功能直接對標,華為把壓箱底的智能系統全給它用上。
消費者沖著華為招牌買單,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車是賽力斯造的。
到了智界享界這兒,賽道全變了——智界主攻純電,正面硬剛特斯拉和極氪;享界搞行政座駕,價格高還小眾。
結果就是搶不過Model 3和極氪001,也撬不動高端商務市場。
更關鍵的是華為自己“偏心”。
問界的廣告鋪天蓋地,短視頻刷十條能見八條,研發資源更是全力傾斜。
智界享界的宣傳聲量小一半,車主提車了才后知后覺:“原來這車也算華為系的?” 內部定位也尷尬,問界占穩25萬以上家用SUV后,其他兄弟品牌只能另辟戰場,可這些細分市場本身盤子就小,再好的車也難起量。
現在15-30萬價位卷成紅海,反而暴露新問題。
這區間有月銷6萬的比亞迪秦,有搶瘋的小米SU7,還有特斯拉Model Y常年霸榜。
華為智駕技術再強,對價格敏感人群吸引力也在打折。
最新調查發現,愿意為智駕單獨掏錢的人比去年少了8%,自動泊車等功能的心理價位降了10%-21%。
消費者早被車企“買車送智駕”的策略養刁了,真金白銀加錢選裝?
多數人覺得不值。
說真的,華為技術實力沒人懷疑,問界M9在50萬以上市場占七成就是證明。
可同樣的光環放到中端市場就不靈了。
資源分配不均、賽道競爭慘烈、消費心理變化三重壓力下,智界享界想復制問界神話,光靠一個華為標遠遠不夠。
普通車主選車越來越精明,品牌溢價扛不住真刀真槍的產品力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