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韓國首爾現代汽車總部外,一輛小米SU7被拍到正運往南陽研究所,這不是巧合,而是現代官方申請了臨時牌照進行系統性研究——中國電動車技術已從學徒翻身成為老師,全球汽車產業的天平徹底傾斜。
以往都是中國車企拆解豐田、大眾的車來學習,現在輪到現代拆小米SU7了。
現代高管鄭義宣公開說過,必須認真對待中國競爭者,否則會被甩開。
2024年他們研發預算猛增到83億美元,一半砸在自動駕駛和智能系統上。
這次拉小米SU7進實驗室,擺明了要扒開看透澎湃OS車機系統,好完善自家2026年的Pleos Connect。
中國技術不再是模仿對象,而是被當成了標桿。
現代這一招暴露了傳統巨頭的焦慮。
特斯拉的沖擊還沒消化完,中國又殺出小米這種新玩家,SU7靠的不只是價格戰。
車上十二個拓展接口玩出花,中控屏能加物理按鍵和表盤,后排藏冰箱雨傘槽,連香薰機都設計成模塊化。
這些細節堆起來,讓用戶覺得貼心又炫酷。
去年底雷軍搞顏色投票,雅灰拿下近半票數,平和又高級,說明市場吃這套設計哲學。
韓國人研究這些,是想搞懂中國怎么把科技和體驗捏一塊兒。
但光拆車沒用,中國電動車的快是體系碾壓。
供應鏈、電池技術、智能生態全鏈條打通,小米從手機跨界造車才幾年?
現代現在才發力,晚了半步。
風水輪流轉啊,以前咱們拆別人的車,現在別人拆咱們的。
現代這波操作挺誠實,承認中國車真香了。
不過研究歸研究,能不能追上還兩說。
國產電動車早就不是廉價代名詞,技術實力擺那兒,全球都盯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