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交付量背后藏著比銷量更殘酷的產能戰爭。
雷軍的造車神話正卡在工廠流水線的齒輪里,這場仗打不贏,新勢力第五的位置隨時要崩。
小米SU7上市15個月沖到30萬臺確實猛。
去年11月破10萬用了七個半月,今年3月沖到20萬只花四個月,最近一個半月就塞出去4.2萬臺。
這速度在新能源絞肉機戰場里夠吹三年,隔壁某新勢力做到同級銷量花了整三年。
但交付數據越亮眼,等車的準車主越心慌——北京亦莊工廠現在月產3萬輛頂破天花板了,新發布的YU7還有24萬訂單在排隊,雷軍親口說的“八月交付”落到現實,五分之一車主得拖到2026年才能摸到方向盤。
產能追著訂單屁股跑的戲碼演成了連續劇。
上周4900臺新車上險,同期新增訂單卻竄到2萬輛,接單速度是工廠吐車的四倍。
更魔幻的是二手市場,剛交付的SU7轉手加價三萬還有人接盤,黃牛群里流傳著“搶到就是賺到”的財富密碼。
雷軍在發布會上笑著調侃“欠大家一屁股車”,等車群里凌晨三點還在刷屏“雷總給個準信兒”。
工廠流水線24小時連軸轉也解不開死結。
亦莊基地的車間設備參數早調到了極限值,業內都知道那條生產線最初設計上限就是月產2.8萬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