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我們跟隨直播鏡頭走進了德國法蘭克福郊外的吉利德國研發中心,這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中國海外分部”,而是一個匯聚了來自23個國家約150名頂尖工程師專家的汽車技術樞紐。

這次探訪不僅讓“全球家轎新標桿”的底盤黑科技浮出水面,更完整呈現了吉利以法蘭克福為支點,撬動全球汽車技術協同的戰略藍圖。

從賽道的日常測試到跨洲際的研發接力,從路特斯技術基因的活化到150名工程師的智慧碰撞,這個歐洲研發橋頭堡正在重新定義中國汽車的全球化路徑。
地理錨點:為什么是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既是歐洲汽車工業的地理中心,更是技術標準的輸出源頭,驅車一小時可達紐伯格林北環賽道,還能接入歐洲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這種區位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研發效率:工程師們早上在紐北賽道上把車開到極限,收集數據;中午數據就傳回了法蘭克福的基地進行分析;下午,底盤專家和軟件工程師們就開會討論,現場修改調校方案;可能第二天,一輛經過優化的新車就又可以回到賽道上驗證效果了。
更關鍵的是,法蘭克福作為歐洲數據合規中心的地位,讓吉利得以在符合GDPR法規的前提下,構建了一套覆蓋全球200多種典型路況的AI路譜庫。當地深厚的汽車文化更形成了獨特的創新生態。測試場周邊的小鎮上,連汽修店老板都能對多連桿懸掛的調校參數侃侃而談,這種浸潤式的產業氛圍,讓吉利的研發團隊能快速獲取最真實的歐洲用戶反饋。

各國工程師們通力合作,中國團隊完成初步設計后,歐洲團隊接力進行實車測試,形成24小時不間斷的研發閉環。這種人才生態催生出獨特的“雙標開發”能力,針對A7,德國工程師負責在紐伯格林驗證操控極限,中國工程師則專注于國內復雜路況的舒適性優化。
技術共生:從收購到內生的能力進化

研發中心一樓展廳里,兩臺特殊的測試車構成了吉利技術進化的隱喻:左側是一臺路特斯,右側是吉利銀河A7。整個吉利歐洲試驗基地主要基于路特斯工程團隊建立,專注于性能優化和底盤動態調校。正如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李傳海所說,吉利收購路特斯就是希望把路特斯“玩風”的本事變成吉利的基礎能力。

這種技術轉化并非簡單移植。在底盤調校車間,工程師對襯套硬度進行毫米級調校,這種源自超跑研發的精密控制,被嫁接到家用車開發中。吉利銀河A7前懸架采用麥弗遜懸架,后懸架采用滿配四連桿獨立懸架,使用了豪華車才有的鋁制后轉向節,降低簧下質量50%,懸架拉伸、壓縮復原更迅速,響應速度更快,配合路特斯同款調校技術,將駕控舒適做到了極致。

經過路特斯專家的多輪調校,為吉利銀河A7帶來更穩定的底盤操控、更好的動態響應能力,憑借80.2公里/小時的麋鹿測試成績,獲得了《中汽中心駕控性能驗證證書》。
吉利銀河A7的性能優勢不止于此,雖然擁有同級最長的2845mm軸距,卻能做到轉彎半徑僅5.3米,比同級車型更短;搭載11合1混動電驅,全球最高混動電驅綜合效率93.1%,電驅功率175千瓦,零百加速7.1秒,0-50km起步加速僅3.7秒,最高車速190km/h;采用大尺寸制動盤,抗熱衰減溫度≥700°C,能力更強,在上伯特利WCBS線控制動系統和馬牌19寸高性能輪胎的加持下,百公里剎停僅需34.4米。
吉利銀河A7采用One-box制動結構,響應速度<150毫秒,優于大眾MQB平臺使用的Two-box制動結構,制動響應更靈敏;同時采用了剎車、油門雙路信號對比校準技術,大大提升了剎車踩錯的容錯能力。吉利銀河A7具備120kph AEB自動緊急剎停,緊急情況下也能很剎的穩,更安全。
后記
德國研發中心展廳墻上貼著一句slogan“讓世界充滿吉利”,把中國新能源技術帶到歐洲,把歐洲底盤基因帶回中國,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當銀河A7以2L級匱電油耗、2100km綜合續航橫掃新疆荒漠,又在日本賽道挑戰普銳斯省油王座時,吉利已用技術證明:全球家轎的新標桿,正從德國研發中心駛向世界。

在德國汽車文化的腹地,吉利用“反向賦能”打破了技術單向流動的舊秩序。當中國團隊將智能座艙經驗導入歐洲時,德國工程師正將紐北的過彎基因寫入吉利銀河A7的底盤程序——這種雙向奔赴,或許才是“全球車”的真正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