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延津縣文巖街道青莊村東的玉米示范田里,縣農技站站長秦世偉挽起褲腿站在田埂上,手中的手機既是農具又是講臺。他對著鏡頭提高嗓門:“老鐵們看仔細,玉米高產的門道,咱就從腳下這片地說起!”手機屏幕上,“老秦說農事”直播間熱度不斷攀升,田壟旁圍滿了合作社帶頭人、種糧大戶,汗水浸透的草帽下一雙雙眼睛緊盯著綠油油的玉米棵。
玉米越種越密,空殼倒伏的“心病”也日益凸顯。這場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的現場會,就是要把“精準調控”的秘訣,手把手教給鄉親們。
整地選種播種,要講究科學方法,秦世偉當場列出關鍵點:“麥收后秸稈粉碎深翻,是給玉米扎根打底子;種子必須挑耐密又抗病的,包衣處理少不得;播種機裝上‘天眼’——衛星導航拖拉機帶著高精度播種機作業,苗齊苗壯就有了根本保障。”
秦世偉的講解最是直白實在。他時而俯身指點葉片,時而轉向鏡頭:“6片葉展開時,化控必須跟上!高密度玉米后期怕倒,化控能‘壓矮’秸稈基部。”追肥時機他掰著指頭數:“9片葉、13片葉,頭兩遍肥要喂足;吐絲時和吐絲后半月左右,再補第三、第四次肥,養分不斷檔,穗子才飽滿。”他著重強調:“咱這密植高產的核心秘訣,就是滴灌!用上水肥一體化,追肥澆水按玉米的施肥規律及時進行,這樣才能保證玉米高產。”
現場,其他專家還針對玉米“大喇叭口”期管理要點、高溫天如何護苗、怎樣防蟲治病,一一支招。直播結束,田埂上的農戶立刻圍上來追問細節,手機直播間里“求回放”的彈幕不時刷屏。
延津縣是玉米種植大縣,玉米種植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如今,延津的密植玉米示范田已成“活教材”,農技專家用“腳底板+新技術”,正在為糧田增產蹚出一條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