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電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27日消息,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近日發布《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提到,引導電商平臺提供常態化、成體系的扶農措施,匹配運營輔導、流量扶持等專項資源包,對集中上市的生鮮農產品給予特別扶持。
《實施方案》提出,優化綠色優質產品供給,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
提升“三品一標”水平。提高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以下簡稱“三品一標”)生產及原料基地建設水平,大力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從嚴加強證后監管。推進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建設,推廣良好農業規范。搭建“三品一標”農產品宣展推介平臺,做好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推廣,增強品質消費引導力。
推進品質評價和質量分級。順應消費需求,推進農產品質量等級標準制修訂及實施,加強質量分級與流通環節有機銜接。推動牛肉主產省開展品質評價,建立指標體系,促進優質牛肉消費。制定一批地理標志水果質量分級標準。大力推廣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質量標準,推動實現優質優價。
開發新型加工產品。支持食品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推動人工淀粉、菌體蛋白、功能糖、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研發。以消費需求為導向,開發美味多樣的休閑食品、營養健康的飲品,推進開展食藥物質等保健食品原料復方配伍備案試點工作,豐富高質量供給。開展氣調保鮮、精準保鮮、品質調控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鼓勵開發營養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熱產品。
創新地方特色食品。立足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強加工適用型原料品種培育,優化原料品質和加工性能,培育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鼓勵地方開發手工制作、傳統釀制、養生藥膳等加工體驗項目,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蘊含民俗文化的“伴手禮”產品。
《實施方案》還提出,促進產供銷精準銜接,拓寬線下消費渠道。
創新節慶展會消費平臺。持續打造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開展“百名主播+千個鄉村+萬種產品”公益助農促銷、“土特產”集中推介等系列慶豐收促消費活動,帶動各地培育一批特色農事節慶品牌,活躍城鄉消費市場。支持各類展會及行業協會組織“百展千縣萬品”購銷活動,推動形成以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為引領、行業性展會為骨干、綜合性展會為重點支撐的多層次產銷銜接、消費促進平臺矩陣。組織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農業農村部定點市場開展“地道風物 樂享生活”主題促消費活動,加大時令農產品上市期營銷促銷力度。實施“廣告助農”行動。
豐富農產品消費場景。結合“購在中國”活動,針對節假日消費市場,以豐收市集、農業嘉年華等形式,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商圈、進街區、進景區等主題活動,讓城鄉居民沉浸式體驗豐收喜悅。結合“跟著賽事去旅行”“樂享精彩賽事尋味中華美食”等品牌活動,鼓勵體育賽事配套舉辦本地“土特產”展示展銷、鄉村美食品鑒等活動,實現消費聯動。支持各地結合特色促消費活動,嵌入“土特產”消費主題活動。支持各地農產品經營企業深入對接餐飲等消費細分領域,突出產品特色品質,滿足嬰幼兒、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等人群多樣化需求。
提升城鄉消費設施水平。在產地,重點支持完善農產品市場、冷鏈集配中心等現代流通網絡,提升區域性預冷烘干、貯藏保鮮、分等分級等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完善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打通生鮮農產品進城下鄉雙通道。推進“千集萬店”改造提升,推動農(集)貿市場、鄉鎮大集提檔升級,持續繁榮農村消費市場。在銷售端,支持菜市場、生鮮超市等標準化改造,支持蔬菜直通車等便利設施進社區,推廣“店倉一體”、“預售+集采集配”、移動“菜籃子”等新模式,提高便民服務水平。鼓勵源頭直采、訂單生產,推進產供銷一體化。
《實施方案》指出,發揮電商平臺優勢,提升網絡消費質效。
挖掘網絡銷售潛力。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深化拓展“數商興農”,組織各地圍繞興農主題,因地制宜開展網絡擴消費活動,引導電商平臺升級服務,全面提升用戶消費體驗。引導電商平臺結合縣域消費需求,發展即時零售、社區電商等業態,拓展生鮮超市、便利店等本地零售供給。推動優質農產品企業、以棉毛麻絲為主要原料的紡織服裝企業與電商平臺強化合作,順應國風國潮,針對年輕主流消費偏好,打造暢銷產品,開展首發首秀等活動。
提升直播電商水平。指導電商平臺以公益方式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潛力的鄉村,培育一批扎根鄉土的農民主播。引導電商平臺開展鄉村鄉味等主題直播活動,豐富短視頻創作,打造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直播專區。引導電商平臺提供常態化、成體系的扶農措施,匹配運營輔導、流量扶持等專項資源包,對集中上市的生鮮農產品給予特別扶持。鼓勵電商平臺優化算法推薦權重,促進優質優價,避免不正當競爭行為。
《實施方案》還指出,開展產銷區域合作,加強協作幫扶促消費。
創新省際產銷銜接合作。推動省際間建立產銷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制定產銷主體和產品服務清單,形成開放共享、高效協同的產銷生態,消除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制約。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開展協作幫扶促消費專項工作,推動東部8個省(直轄市)將優質購銷主體、規模采購需求、網絡營銷資源精準導入西部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促進農產品順暢銷售。順應“南菜北運”“西果東輸”等大流通格局,推廣以共享市場體系、生產體系、倉儲物流、研發創新為核心的合作模式。
協同開展產銷對接幫扶。辦好脫貧地區“土特產”走進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地區推介周活動。深入開展品牌幫扶行動,支持脫貧地區生產經營主體申報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落實評價、認證等費用減免政策。落實政府采購支持鄉村產業振興政策,用好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和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行動,引導更多平臺企業下沉鄉村,發揮資源鏈接、推介引流等作用,打造鄉村消費新模式。
《實施方案》要求,組織專題科普宣傳,倡導營養健康消費。
提升營養健康公共服務。科學確定學生餐計劃,優化營養搭配。推動豆制品、優質豆奶等進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鼓勵各地擴大學生飲用奶推廣。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推動食品營養與健康相關知識納入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研發推廣營養健康食譜,重點引導增加優質蛋白食物消費,促進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消費。
強化健康消費宣傳引導。深入推進“健康飲食 合理膳食”專題科普宣傳,積極開展“減油、增豆、加奶”和“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產品攝入”宣傳。圍繞踐行大食物觀,開展“順時而食——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食物”等系列宣傳活動,多形式引導居民營養健康消費。開展健康飲奶公益宣傳,推廣科學飲奶知識,普及滅菌乳國標,培育健康飲奶意識,提高國產奶制品認可度。推出奶類、牛肉等美食地圖,宣傳各地奶及奶制品、牛肉及其制品等風味特色,推動農產品消費與文旅消費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