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廣州車展還在展出,但是媒體日結束,我們這些汽車媒體就開始指點江山了。
跟同行、業內朋友聊,一致的感覺是,沒啥新意和亮點。
最大的感觸,就是華為幾乎無處不在。
直接的是:
首先,華為鴻蒙智行和引望,各自都有個超大展臺,4.2館是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18.2有鴻蒙智行;
其次,華為“嫡系”,五界之中,問界在5.2館、智界在17.2館、尊界在19.2單立門戶,同時享界、尚界,都是北汽和上汽的主展品牌和主展車型;
第三,華為“HUAWEIInside”模式下,雖然沒有入選鴻蒙智行,但依舊有極深參與關系的嵐圖、阿維塔,也是處處彰顯華為的元素。
第四,作為輔助駕駛、智能座艙、電驅動的供應商,華為還是奧迪、豐田、日產等主力車型的宣揚的賣點。
第五,在車展前一天,華為舉行生態大會,新的深度品牌合作模式“兩境”——奕境和啟境亮相。
一款“華為”車,你可能在車展上看到三次。而且華為合作品牌、合作車型,其曝光率,比起市占率還高,因為各品牌都拿這些車型作為主展車型。所以,一個車展逛下來,華為處處可見,并不夸張。
什么是“華為飽和式營銷”?大概這就是。
2025如此,2026呢?2027呢?“五界”“兩境”之后,還有沒有其他?當華為幫這么多車企“造好車”,其他車企應該怎么辦?是打不過就加入?還是堅決自研或者堅守其他合作伙伴?
01
智駕智艙大賣,又增“兩境”
廣州車展11月21日開幕,車展前一天,華為就將很多媒體的注意力搶了去。
先是鴻蒙智行享界舉行發布會,發布了新款享界S9。
這一進度基本在外界預期之內,屬于常規改款。略有意外的是,余承東宣布,鴻蒙智行品牌旗下也要有MPV車型了。這一車型估計將落地智界品牌。
然后是華為乾崑生態大會。在華為成立引望,并且引入阿維塔、賽力斯等股東之后,華為車BU的業務和資產,已經逐漸裝入引望。而乾崑生態大會,則是引望的一次成績和新品大匯報。
首先當然是乾崑智駕。
華為車BUCEO靳玉志透露,截至2025年10月,乾崑智駕ADS系列合作車型達33款,覆蓋15萬至百萬級全價位區間及全動力形式,10月銷量突破10萬臺;2025年1-9月,其城區領航輔助市占率以27.8%位居國內第一,35萬元以上豪華車型領域市占率更是高達52.7%。
乾崑智駕的持續競爭力目前看不到下降的趨勢,畢竟它還在“高壓強投入”。
乾崑智駕在AI算力、數據、算法三要素持續加碼,云端算力從年初的15EFLOPS提升到45EFLOPS,高質量訓練里程突破10億公里,模型迭代速度提升至4天/次,整體研發投入已超500億。
在產品和功能層面,ADS也在提升。
ADSPro增強版搭載行業首創艙內激光視覺Limera傳感器,實現激光點云與攝像頭數據的物理級融合,復雜光照下感知更穩定,小目標檢出距離領先43%,并將于2026年Q1全面推送城區NCA功能,覆蓋20多款車型。
ADSMax超階版新增eAES2.0、防御性駕駛、AEB動物識別等功能,輔駕爆胎穩定控制輔助2.0可支持130km/h時速下安全靠邊停車。
更令人意外的是,靳玉志表示,高速L3商用已進入倒計時,目前已在7個城市開啟多車型內測。
華為另一大智能化部件是座艙。
靳玉志介紹,目前鴻蒙座艙有134萬的用戶,在第三方公司關于智能座艙品牌認知度的調研中,鴻蒙座艙排名繼續蟬聯第一。今年前10個月,問界車型的鴻蒙座艙的凈推薦值達到了93.6%,也是行業第一。
鴻蒙座艙也在升級。靳玉志宣布,鴻蒙座艙率先步入智能化L3時代,憑借MoLA大模型構建類人智能體驗。在這一階段,座艙將不僅僅是指令助手、任務助手,而是變為專業助理,擁有感知力、記憶力、理解力、決斷力、聯接力和執行力,給消費者帶來更加主動、智能的服務。
除了提供這兩個重要的部件,華為乾崑還推出了類似于鴻蒙智行的新生態品牌合作模式。
在華為乾崑生態大會上,華為乾崑正式發布與廣汽、東風聯合打造的新品牌“啟境”與“奕境”。“啟境”定位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首款產品將于2026年中上市,全棧搭載華為乾崑智能解決方案,華為數百人團隊常駐廣汽合署辦公,導入IPD與IPMS流程全程陪跑。“奕境”聚焦中高端智能化車型,瞄準顧家有品位的用戶群體,首款產品計劃2026年4月上市。
“境”系列是華為乾崑和車企合作的新模式,與鴻蒙智行相比,華為參與深度沒有那么高,預計在產品定義、設計、生產、銷售環節,依舊由各車企主導。而鴻蒙智行的五界,華為是在產品定義、產品設計、核心技術、質量流程、全生命周期維護和升級、服務體系、零售渠道、品牌營銷上占主導位置的。
不過“五界”明顯有天花板,需要華為參與的太多,此前余承東甚至表示,“三界”之后就已經沒有余力。
因此,“境”系列也許才是后續主要和車企的合作模式。有消息說,華為乾崑已經和上汽通用五菱確定了“華境”品牌,而且阿維塔、猛士也將升級為“境”系列。
除了和車企玩生態,華為也在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包括用車和后市場打造生態。華為乾崑推出“10分鐘乾崑智駕生活圈”概念,圍繞停車、充電、養車等核心場景,引入合作合作伙伴,打通信息和服務。
02
車企幫華為“叫賣”
20日兩場活動之后,21日的廣州車展,汽車媒體老師發現,還是繞不開華為。
一方面,媒體在參觀時,經常碰到華為賦能的車;另一方面,雖然華為、引望在車展媒體日沒有辦發布會,但媒體老師還是會在諸多車企的發布會上聽到華為。
新勢力“蔚小理零”、小米,以及比亞迪、吉利、長城三大民營企業,和華為并沒有很深合作,但其他很多品牌,甚至合資品牌的發布會都繞不過華為。它們在叫賣自己產品時,往往會提及華為供應的部件,以增加其賣點,等于幫華為做了宣傳。
其中國企擁抱華為最為積極。
長安旗下的阿維塔宣布和華為合作升級為HIPLUS模式,甚至為華為員工車主設置了專屬交車環節;深藍“左手深藍超級增程,右手華為乾崑智能”,雖然新車L06沒用華為,但采用乾崑智駕的S09亮相;
東風旗下的嵐圖,夢想家四座新車型山河搭載乾崑智駕和鴻蒙座艙;猛士發布新車M817Hero,也采用華為全家桶;
北汽旗下的享界、上汽旗下的尚界、奇瑞旗下的智界,發布新車當然也很多華為內容;
廣汽旗下昊鉑A800搭載最新的鴻蒙座艙和乾崑智駕……
民企當中,“含華量”沒有那么高。但是合資企業,反而比較積極。
像奧迪,一汽奧迪燃油車A5L和上汽奧迪A5L推出乾崑智駕版;
東風日產方面,發布了天籟?鴻蒙座艙版,也是首款搭載華為鴻蒙座艙的合資燃油車;
廣汽豐田的新車鉑智7,也采用了華為提供鴻蒙座艙5.0與DriveONE電驅系統……
顯然,通過早期賽力斯問界的“打樣”,各車企已經認可了華為“帶貨”的能力,尤其正逢一些大國企經營不善,只能專心“投華”。而各合資企業也已經在新能源、智能汽車初期的對抗中落于下風,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方面,都紛紛引入中國供應商,華為因此也進入合資品牌供應鏈。
而華為的智駕、智艙、電驅、電源產品,如今實現了銷量和口碑的正循環,賣得越多,名聲更響,車企合作更多。
03
如何應對汽車的“華為時代”
華為已經是“房間里的大象”。
和它合作的車企,目前已經完全“服了”,只想著盡快地、更多地吃到“華為紅利”,這間接地幫助“大象”的成長。
這讓“非華”派怎么活?
直接“收手”不干,肯定不是選擇,但不直接應戰也不行。
首先是營銷戰。當華為在核心舞臺無處不在,甚至“飽和式營銷”,還有些品牌因為壓縮成本而減少營銷,進一步邊緣化就成了必然。
其次是技術戰。如今,在華為的引領下,輔助駕駛和智能座艙的研發門檻已經越來越高,目前不要說新創公司已經基本沒有機會,即便是車企,此前自研成果沒有進入第一、第二梯隊的,確實可以考慮“收手”,要么投身華為,要么采用現在屈指可數的幾個供應商的方案。
這一點,很多車企已經看得明白,近期的一些舉措也體現了這一點。長城汽車放棄毫末智行,采用元戎啟行并且投資元戎啟行;奇瑞放棄大卓,采用Momenta;一汽投資卓馭,成為大股東……
第三,如果在智能領域不能自研自主,在電動領域,車企可否有自己的電池廠、電驅動系統工廠等其他核心零部件,以避免“主機廠”的空心化。
第四,華為如今在汽車產品打造上幾乎有全流程的能力,除了智能化,目前還體現出了華為對于智能終端產品突出的原創產品定義能力、原創設計能力和品牌運營能力。但是,很多車企還在采取對標的產品研發方式,跟隨、模仿設計,以及傳統豪華品牌打造品牌的方式——這些短板,不僅會在和華為賦能的品牌的競爭中落于下風,而且,即便華為選擇合作伙伴,可能也“看不上”它們。
當華為、小米這樣的巨頭進入汽車界,業界經常說的是,汽車會不會出現智能手機那樣的高集中度,從而淘汰掉很多企業?
趨勢如此,但緩慢發生。
根據中汽協統計,1-10月份,中國新能源汽車TOP15集團占總銷量95.2%,比去年提升1.2個百分點。
這里華為隱身其中,如果按“五界”論,它能排第六,市場份額約5%;如果按智駕搭載車型論,市場份額約10%。
而隨著“五界”持續發力,“兩境”以及更多車企擁抱華為,“華為派”統計的市場份額大概率將越走越高。
按何小鵬說法,互聯網行業有網絡效應,很容易優勝劣汰,實現高集中度,而汽車行業暫時沒有。但是,在硬件加軟件的新汽車時代中,會有網絡效應,這個時候,第一陣營會把第二陣營越拉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