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能源車企還在各自為戰時,吉利極氪的合并直接戳中了行業資源浪費的痛處。
7月15日這兩家同屬吉利控股的上市公司簽署合并協議,吉利汽車將全資控股極氪,股東可選擇換股或現金退出。
這步棋既是應對激烈競爭的主動出擊,也暴露了雙線作戰的效率瓶頸——早該合兵一處了。
合并的核心邏輯很實在。
極氪在高端市場的科技標簽和吉利在主流市場的規模優勢,原先隔著上市公司之間的決策壁壘。
兩邊各自開董事會,連內部協同都要走復雜流程,更別說共享技術和供應鏈資源。
今年初極氪先整合領克后,一季度虧損就收窄了60%,毛利率沖到19%,已經驗證了合并的潛力。
當然問題也跟著來了。
最讓人擔心的是極氪的高端形象會不會被攤薄。
畢竟用戶當初沖著它獨立的科技調性買單,現在直接并入吉利體系,難免被當成“吉利的高端線”看待。
那些精心運營的用戶社群,能不能在集團架構里保持獨特氛圍,都是新吉利要面對的考題。
市場留給吉利的窗口期不長了。
比亞迪年銷300萬的目標懸在頭頂,小米汽車的入場又攪亂了戰局。
這次合并把燃油車、純電、混動多條技術路線,以及從大眾到豪華的全價位產品線都攥在一個主體里,確實能減少內耗。
但能不能把紙面協同轉化為市場戰斗力,還得看執行細節。
說到底用戶只關心兩件事:車子夠不夠硬核,服務夠不夠省心。
合并后的研發資源如果真能打通,充電體驗和智能駕駛升級速度應該更快才對。
至于股東層面怎么換股,投資者怎么套現,普通用戶其實沒那么在意。
這波操作算是開了個頭。
其他還在分拆新能源子品牌的車企,怕是要重新掂量雙線作戰的成本了。
資源整合是大勢所趨,但千萬別為了報表好看犧牲了品牌個性。
畢竟誰都不想看到又一個泯然眾人的“高端品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