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廣汽聯手搞了個華望,新車明年上。
一轎車一SUV,純電增程都有,直接沖30萬高端局。
華為這回是真下場了,從車機到智駕全程參與,可消費者買不買單還得看真本事。
這波合作看著像阿維塔的玩法,華為團隊直接插手整車設計研發。
廣汽給足了話語權,內外飾三電智能化全帶華為影子。
但話說回來,技術堆料誰不會?
30萬價位里理想蔚來哪個是吃素的。
當年HI模式搞到一半停擺的事才過去幾年,這回“深度合作”的含金量,怕是得等實車出來遛遛才知道。
華為智能駕駛的名頭確實響,乾崑系統在問界上也算驗證過了。
可消費者掏三十萬買的不是技術PPT。
華望要面對的現實是:高端市場早殺成紅海了。
新品牌沒群眾基礎,光靠華為光環能撬動多少銷量?
看看隔壁阿維塔的銷量數據,心里就該有數。
廣汽董事長親自跑深圳和任正非握手,通稿里“首款產品盡快上市”喊得響亮。
可細看時間線:三月剛注冊公司,團隊還在搭,研發剛起步。
明年要交車,這進度條拉得有點猛。
華為車BU最近到處開花,資源到底能分給華望多少?
別到時候又跟某些界似的,交付全靠粉絲用愛發電。
最迷的是定位。
通稿里說“對標本月銷過萬的熱銷車型”,可具體哪款又不說透。
30萬級純電轎車有蔚來ET5,增程SUV有理想L6,個個都是硬茬。
華望要性能參數碾壓還是靠性價比突圍?
現在連張偽裝車照片都沒有,純讓市場盲猜。
華望這牌子也挺有意思。
華為鴻蒙智行第五界的名號,四月被上汽尚界搶了先。
現在華望頂著“類鴻蒙智行”的模糊身份入場,消費者會不會覺得是“次級品”?
畢竟買高端車的人,品牌認同感有時候比參數更重要。
華為這次玩的是HIPLUS模式,比HI深比智選車淺。
好處是廣汽還能把控生產制造,華為專注智能化。
但這種中間路線反而更考驗配合——研發吵架誰拍板?
用戶投訴誰背鍋?
兩個巨頭跳交誼舞,踩腳了可不好看。
說到底,市場早過了聽故事就掏錢的階段。
隔壁小米SU7參數炸裂吧?
交付照樣被罵上熱搜。
華望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是怎么把華為技術和廣汽制造擰成一股繩,真正戳中高端用戶痛點。
否則堆再多黑科技,消費者一句“再等等看”就能讓展廳變菜市場。
等實車吧。現在吹得再兇,不如到時候看懂車帝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