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加持的問界月銷輕松破三萬,同門兄弟智界享界加起來都摸不到一萬臺門檻。
一個親兒子一個干兒子,差距咋就比鴻溝還寬?
消費者掏錢投票說明一切:深度合作才是王道,貼牌授權終究玩不轉。
走進華為旗艦店就明白了——問界永遠占據黃金展位,銷售講解唾沫橫飛;智界縮在角落連宣傳冊都得自己翻。
資源傾斜肉眼可見:問界M9上市時余承東親自站臺三個月,智界S7改款發布會最高級別出席的只是產品經理。
更別說鴻蒙系統更新永遠優先問界,智界用戶等三個月還在排隊。
這哪是平等合作?
分明是嫡庶有別。
消費者又不傻,誰是真華為血統一目了然。
定位偏差更要命。
問界抄理想作業抄得精準:專攻家庭增程SUV,三十萬價位沒對手。
智界非要沖進純電轎車紅海,正面硬剛特斯拉Model3和極氪001,結果被按在地上摩擦。
享界搞行政座駕更是迷之操作——五十萬買BBA不香嗎?
高端市場講究品牌積淀,掛個北汽標硬蹭華為光環,土豪們根本不買賬。
最諷刺的是價格越便宜越難賣。
問界M9賣五十萬月銷過萬,智界S7降到二十萬反而月銷三位數。
十五到三十萬這片血海市場,比亞迪秦月銷六萬臺,小米SU7訂車排到明年,誰還關心你是不是華為智駕?
這價位消費者精著呢,續航差十公里都能比價三天。
更別說現在智駕功能早被卷成標配,小鵬特斯拉免費送,華為還敢收三萬六選裝費?
真當老百姓人傻錢多。
說到底華為模式就兩條命門:合作車企自己沒兩把刷子根本接不住華為技術,看看賽力斯工廠被華為工程師接管多少部門就懂了;消費者只認華為深度主導的車型,HI模式純屬掛羊頭賣狗肉。
智界享界現在進退兩難——降價吧品牌撐不住,加配置吧成本扛不起。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學學問界把華為標焊車頭上早賣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