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終入場,華為要如何布局人形機器人?
華為不自己造機器人,而是給機器人裝"大腦"。這個大腦就是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和鴻蒙系統。機器人有了它,就能聽懂人話、自己干活兒。比如樂聚公司出的"夸父"機器人,靠華為技術能幫人澆花、收衣服,還能和智能家電聯動。
一、華為的秘訣:只做核心,不碰硬件
造機器人很費錢,一臺成本要60萬。華為選擇把力氣花在技術上,硬件交給別人做。2023年,華為成立極目科技公司,專門研究機器人的胳膊腿兒怎么動。但最關鍵的"腦子"還是華為自己搞,比如讓機器人聽懂"幫我拿杯水"這種指令。
二、拉盟友一起干
華為知道一個人做不成大事,所以找來16個幫手:
- 樂聚機器人:做整機,把華為大腦裝進機器人身體
- 兆威機電:造精密齒輪,成本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
- 拓斯達:給工廠做機器人流水線,用華為系統控制精度
這些公司各展所長,華為負責把大家串起來。就像搭積木,你造輪子,我造方向盤,拼起來就是一輛車。
三、先給工廠用,再進老百姓家
今年底,第一批2000臺機器人要出廠了。因為成本還高,先給工廠用。比如在賽力斯汽車廠,機器人能搬零件、擰螺絲;在煤礦里,它們代替人去危險地方檢查。
等成本降到20萬以內,就會進家庭。華為實驗室的機器人已經會照顧老人:能扶人起床、提醒吃藥,甚至聊天解悶。
四、未來十年藍圖
華為的規劃很實在:
- 2025年:讓工業機器人遍地開花
- 2030年:擴展到醫療、教育等100個行業
- 2035年:造出啥活都能干的通用機器人
國家也在推機器人產業,北京、深圳等地給補貼。市場預測到2030年,中國每賣出10臺機器人,就有4臺是國產的。
現在最難的坎兒
成本還是太高。華為正和供應商死磕:減速器、傳感器這些零件占成本七成,如果能國產化替代,價格就能砍半。就像當年做手機,華為把5G芯片成本打下來那樣,這次它還想當"價格殺手"。
華為的玩法很聰明:不做苦活累活,專攻核心技術。用技術綁住合作伙伴,一起把蛋糕做大。這招在手機、汽車上都靈過,如今輪到機器人賽道,老百姓用上平價機器人的日子,真的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