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三輪車,賣到十幾萬?
這可不是開玩笑。最近傳出個消息,那個造小汽車很有名的奧迪,竟然也琢磨起了電動三輪車。這事聽著就新鮮,四個圈的標志,貼在三輪車頭上,畫面想一想就覺得哪里不對勁。
這標貼得值不值?
這臺車的來頭,并不是奧迪自家從頭到腳設計出來的。它是奧迪跟印度一家公司合作弄的。車子的底子是人家印度公司想的,奧迪主要是出了一樣東西,就是它的那個電池技術。
說是新技術也不全是,用的是奧迪電車e-tron測試時換下來的二手電池。這個做法,主要是為了環保,把舊東西重新利用起來,聽上去是個很好的理念,也算是一種物盡其用。
奧迪也很大方,同意了讓這輛三輪車用它的四個圈車標。這輛車最顯眼的地方,就是車頭那個閃閃發亮的標志,一下子就讓這輛普通的三輪車顯得不那么普通了。
這究竟是為了啥?
其實,這背后有個詞,叫綠色出行。就是想讓大家出門的時候,能少一些污染,多一些干凈。奧迪把自己的舊電池拿出來,就是支持這個想法,而不是真的要靠三輪車去占多大市場。
最為關鍵的一點,這并非是奧迪面向全球市場的大規模產品。它更像是一個區域性的試驗,一個在特定地方的特殊供應,滿足不了我們這邊想用小錢開上奧迪的念想。
那些預算不多,又想體驗豪華品牌的朋友,看到這個消息也只能當個趣聞看看。這輛掛著奧迪標的三輪車,跟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其實離得還挺遠的。
車里頭的設計,倒是花了一些心思。裝了一個七英寸的屏幕,能連手機,還能聽聲指路。這對那些眼神不太好,或者不太會用復雜東西的老年人來說,確實方便了不少。
車頂上,還能加一塊板子,曬曬太陽就能給車里添點電。這個想法倒是不錯,省了找充電樁的麻煩,就是不知道這太陽攢電的速度,能不能跟上人用車跑電的速度。
說到跑起來的勁兒,它用的是一個永磁同步電機,最大的力氣也就那樣,跟我們這邊常見的電動三輪車差不太多。最高速度也就跑到四十公里每小時,城里代步是夠了。
里子面子哪個重要
這輛車出廠就帶著雨棚,刮風下雨也不怕。這一點考慮得很周到,畢竟開這種車的人,最怕的就是天氣突然變臉。有個遮擋,心里就能踏實很多,不用出門總惦記著天色。
因為電池是舊的,所以它的續航能力表現也就一般,大概能跑個二百公里左右。它還沒法快速充電,只能慢慢等。這一點,在國內市場上就顯得沒什么吸引力了。
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誰也不想在充電這件事上耽誤太久??焖傺a充能量,已經成了現在電動車的一個基本要求。沒有這個功能,便利性上就要打一個大大的折扣。
那么,這車到底要多少錢呢?
網上查了查,沒有一個準信。有人猜要一萬二美元,還有人猜接近兩萬美元。要是把這個錢換成我們這邊的人民幣,那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差不多是十二萬到十四萬。
想一想,在國內,差不多的錢,早就能夠著一輛正經的四輪小汽車了。用這個預算去買個三輪,不管它頂著什么牌子,都像是一個不太劃算的選擇,讓人心里得掂量掂量。
在我們國家,電動三輪車產業非常發達,各種各樣的車型都有,甚至很多都賣到了國外,很受外國人喜歡。我們的車,不僅價格實在,而且皮實耐用,很符合老百姓的實際需求。
奧迪這輛三輪車,就算真的進到國內市場,面對我們本土的這些“三輪車大軍”,也很難有什么優勢。價格太高,性能又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恐怕是雷聲大雨點小。
奧迪聯手造三輪這件事,更像是一個品牌在展示自己的環保態度,順便在新興市場里探探路。它真正的意義,可能并不在于賣掉多少輛車,而在于傳遞一種理念。
那個四個圈的標志,代表的不僅僅是豪華和性能,它也開始嘗試著去代表一種對環境的責任。只是這種嘗試,選擇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載體,就是一輛小小的電動三輪車。
這就像一個習慣了穿西裝打領帶的人,突然換上了一身樸素的工裝,雖然看著有點不習慣,但或許,這才是他想向世界展示的另一面。品牌也是一樣,總要有些新的故事講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