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往往以獵物的身份出現。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在智能化、電氣化擊鼓傳花的快速迭代過程中,以奔馳為代表的歐洲傳統豪華品牌正被“彎道超車”的中國新勢力們“獵殺”,這件事幾乎成了業界共識。直到8月末的某天早晨,人們打開手機,看到一臺名叫AMG GT XX的電動車血洗了由中國車企占據的性能紀錄榜單。

8月25日,一則讓雷軍直呼“強到變態”的事件發生了:奔馳AMG GT XX概念車8天連破25項世界紀錄!
其中最炸裂的一項,是AMG GT XX以5479km的成績,打破電動車24小時連續最長行駛里程紀錄。這也是最令中國新勢力頭皮發麻的一擊,因為就在不久前,小米YU7和小鵬P7還在就這一紀錄花落誰家掙個你來我往:先是小米YU以3944km的成績刷新電動車24小時連續最長行駛里程紀錄,緊接著小鵬P7以3964km的微弱優勢將小米拉下馬,登頂紀錄榜首位。

大家心照不宣,過段時間誰家再挑戰一下以微弱優勢再領先,這個鮮花掌聲的故事可以持續講下去……
但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奔馳一出手就是5479km,以1515km的“斷檔式領先”把對手遠遠拋離,一瞬間讓大家覺得小米小鵬的所謂“世界紀錄”就是過家家,這讓別人還怎么玩?

不僅如此,按雷軍的話說,AMG GT XX不只是跑了24小時,而是連續跑了7天13小時24分,總里程40075km,平均每日行駛5300km,與峰值5479km差不多,說明發揮非常穩定。
還有一個可怕的細節,完成這項挑戰的不是1輛,而是2輛AMG GT XX,同時持續行駛超過7天半,平均行駛速度超過300km/h,除了充電之外一直在奔跑,完成相當于繞地球一周的行駛里程后,兩臺車的總行駛里程僅相差25km——AMG GT XX的穩定性、耐久性、產品一致性強到“變態”,這恐怕才是中國新勢力們心中最為忌憚的。
那么,奔馳AMG GT XX究竟是何方神圣?
史上最強AMG單品
奔馳首席設計官戈登?瓦格納認為,從300SL、傳奇銀箭、C111、Vision One-Eleven,再到這款AMG GT XX,是奔馳運動轎車熱血基因的傳承。

24小時連續行駛里程5479km,強到變態
AMG GT XX基于奔馳AMG高性能電動架構AMG.EA開發,匯集了行業尖端技術,從梅賽德斯-奔馳,到梅賽德斯-AMG,再到主導梅賽德斯F1車隊動力系統研發的AMG高性能動力部門,再加上被奔馳收購的英國YASA電機研發制造公司,共同締造了AMG GT XX的前沿驅動技術。

未來量產版將會成為最強AMG單品
AMG GT XX搭載3臺軸向磁通電機(前1后2),使用來自F1賽車的電芯直冷技術,總功率1340馬力,極速360km/h,0-100km/h加速僅需2.5秒,0-200km/h也在6秒之內。雖然該車處于概念車階段,但成熟的外觀設計和技術定型,相信2026年的量產版大概率將會成為AMG史上最強民用單品了。
革命性驅動技術
從燃油時代到電動時代,在AMG近60年發展歷程中,驅動系統始終是重中之重。在AMG GT XX身上,最大的創新就是來自英國電機專家YASA的軸向磁通電機,經過AMG團隊的聯合升級,實現“緊湊尺寸+超強動力+超級穩定”的技術優勢,讓AMG GT XX擁有在“三電領域”掀桌子的實力。

AMG GT XX的驅動核心就是YASA軸向磁通電機
相較于目前普遍應用的徑向磁通電機,軸向磁通電機的功率密度提升了3倍,重量減少了1/3,體積減小了2/3,做到了更緊湊、更輕便、更強勁。AMG GT XX動力系統的整體寬度只有9厘米,后軸兩臺電機的單機寬度只有8厘米,這么小的家伙合在一起迸發出1340馬力。想像一下布加迪、法拉利那些W16、V12發動機的體積有多大?你們還認為電機對于傳統內燃機不是一種“降維打擊”嗎?
讓我們透過表層,看看軸向磁通電機為什么這么強。傳統電機的磁通與電機轉軸垂直,而軸向磁通電機的電磁磁通與電機轉軸平行,其核心部件呈纖薄圓盤狀,定子夾在左右兩個轉子之間,因此定子產生的電場能夠實現動力向轉子的最優傳遞,效能遠高于傳統徑向磁通電機。

三臺電機被整合成兩套高性能電驅單元,其中后軸兩臺電機各配一套緊湊的行星齒輪組和逆變器。齒輪組采用油冷散熱,液壓泵、吸濾器等原件也集成其中,進一步優化空間結構;碳化硅逆變器采用水冷設計,確保高壓、大電流和高溫工況下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前軸電機和直齒變速器、逆變器一起組成boost單元,僅在需要額外動力時介入,不工作的時候通過DCU斷開裝置減少電能損耗;在急加速或能量回收過程中,DCU又會自動接合,確保車輛在加速或能量回收時的最佳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三臺電機完全獨立控制,實現了獨特的AMG Performance 4MATIC + 全時四驅系統,前后扭矩能實現完全可變分配,系統還通過融入整車架構的智能矩陣算法,實現后驅與四驅模式的無縫切換,響應十分迅捷且平順。
AMG GT XX的這套軸向磁通電機由位于柏林馬里恩費爾德的奔馳工廠生產,奔馳為這種電機的生產還單獨開發了100道工序,很多工序都是全球首創,包括激光技術和連接工藝、人工智能運用等等。
F1技術賦能的高性能電池組
為這套高效驅動系統提供能量的,自然不能是一般角色。AMG GT XX的高壓電池是全新開發的,融合了AMG ONE、F1賽車的技術經驗,通過全新電芯設計、電芯直冷系統和高壓架構,實現了高功率輸出、極速充電和高頻次復用性能。

這套電池采用了高瘦圓柱形態,狹窄直徑讓電芯核心到外殼的距離大幅縮短,實現了高負載下的熱量快速疏散。電芯外殼使用激光焊接鋁制材質,不僅比鋼質外殼更輕,導電和導熱性能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便于精準控溫。
電芯采用了全極耳設計,即電芯整個尾部與電極實現了電、熱雙重連接,使內阻大幅降低,為高充放電提供基礎。另外,全極耳結構還能使電芯在高負載下更穩定、更耐用。電芯的化學體系是定制的,陰極采用NCMA(鎳、鈷、錳、鋁)材料,陽極含有硅成分,實現了740Wh/L的高體積能量密度,同時在充電性能和壽命上也比普通電池更有優勢。當新勢力夸贊充電功率高達500多、600多千瓦的時候,AMG GT XX充電功率直接做到1041kW,世界都清凈了!

來自梅賽德斯F1車隊的智能直冷系統為3000多顆電芯提供溫控保障。電芯被封裝在激光焊接的塑料模塊中,模塊內置直冷通道,不導電的油基高科技冷卻液包圍著每顆電芯,確保散熱的均勻性。電池的溫控系統會根據不同工況智能調整,溫控系統的優先策略是保證電池的性能,快速將電池溫度加熱至最佳工作溫度,隨后在大負荷工況下通過直冷系統降溫。智能熱管理系統會根據實時工況,將每個電芯模塊的冷卻液溫度精準控制在預設值,即使在頻繁加速或減速、持續高功率輸出狀態下,電池依然能夠保持充足的功率儲備,這正是AMG GT XX能夠7x24小時持續超高速行駛的關鍵所在。
360km/h下的空氣動力學
在300km/h的車速下,83%的驅動力將用于抵抗風阻,AMG GT XX最高車速達到360km/h,而且在續航測試過程中持續保持300km/h以上的速度行駛,空氣動力學至關重要。

類似賽車的無尾窗設計
AMG工程師通過各種創新設計,把空氣動力學發揮到了極致。運動化的扁平車身、大傾角前風擋、傾斜的側窗、無后窗玻璃設計、專為優化氣流設計的底盤、文丘里管……這些不僅創造了0.198Cd的極致低風阻,而且無需夸張的尾翼即可保證車輛在360km/h高速狀態下的行駛穩定性。

前部“引擎蓋”的大尺寸風道
AMG GT XX的空氣動力學設計還充分考慮了散熱需要。除了前部“引擎蓋”的大尺寸風道之外,車底前端還設計了被動冷卻板,能夠利用底盤氣流輔助散熱;源自AMG GT的升級版主動空氣控制系統,通過前保險杠進氣口后方的隱藏式百葉窗,實現冷卻和低風阻的動態平衡:常態下百葉窗關閉,減少風阻,內部部件溫度達到預設值時,百葉窗才會打開提供冷卻效能。
結語:
這一次,我們主要關注了奔馳AMG GT XX用以“斷檔式領先”于各項性能測試的技術要點,事實上,作為一款十分接近量產狀態的概念車,它在其他很多維度都做出了創新,我們不妨把他們稱為引領未來的“N個首創”。

無需尾翼即可保證360km_h的穩定行駛狀態
比如車身側面的MBUX流體光車漆,車漆由導電與絕緣材料構成,能在交流電作用下發光;這項技術已經在紐北24小時耐力賽的AMG GT3賽車上成功測試過。比如首次將外部揚聲器集成于前大燈,起到行人警示作用;這套裝置利用前大燈外殼作為揚聲器腔體,節省空間、減輕重量。
再比如內飾采用了LABFIBER生物基創新材料,由奔馳與美國生物設計公司ModrenMeadow獨家合作開發,融合再生橡膠、植物蛋白和生物聚合物,模仿出皮革膠原蛋白,可實現翻毛皮、全粒面皮革、麂皮等多種效果,擁有豐富色彩和紋理,環保又有型。

采用了LABFIBER生物基創新材料制作的內飾
再比如3D打印定制化人體工學座椅,基于碳纖維賽車座椅骨架打造,帶通風孔與集成頭枕,可以根據用戶身形精準定制,且易于更換。還比如主動智能電控空氣動力學輪轂,21英寸鍛造鋁合金五輻輪轂配備了5片可動空氣動力學葉片,首次解決了“制動冷卻、氣動效率、續航最大化”的多重需求。

輪轂配備了5片可動空氣動力學葉片
可以說,奔馳AMG GT XX不僅一口氣打破了多項電動車世界紀錄,還在內外設計、材質、空氣動力學等方面帶來諸多“首創”,放在當前的電動車世界里,它絕對是一個“超綱產物”。
但這才是奔馳,不是嗎?“汽車的發明者,將重新發明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