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電商,選品是核心。但很多人在選品時,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過分關注產品的物理功能和性價比,卻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情緒價值。
仔細觀察熱銷產品,你會發現一個規律:真正好賣的商品,功能未必最強,但一定能精準觸動人心。消費者愿意買單,甚至愿意花高價,往往不是因為它“多有用”,而是因為它“多懂我”。
兩種產品邏輯,兩種結果:
功能型產品: 比拼參數(容量多大?多耐用?多便宜?)。消費者衡量的是“值不值”,極易陷入比價,利潤空間有限。
例子:普通水杯 – 強調容量、防漏、便攜。說完價格,客戶轉身就去搜同款找最低價。
情緒型產品: 販賣感受、身份認同和自我表達。消費者在乎的是“愿不愿意”、“喜不喜歡”。價格敏感度低,溢價空間大。
例子:“焦慮水杯” – 帶喝水時間軸提醒,或印著“喝完這杯就去加薪”的俏皮話。成本相近,卻能賣出2-3倍價格。因為它不再是簡單的容器,而是生活態度、身份標簽、情緒出口的載體。
情緒價值,正在重塑消費場景:
毛絨玩具: 不再只是孩子的睡前伴侶。仿真食物毛絨、可拉扯的解壓玩偶、表情夸張的戲精道具……它們的新場景是:辦公室減壓神器、拍短視頻的趣味道具、朋友間互贈的搞笑禮物。核心滿足的是:解壓需求、社交分享欲、對抗孤獨感。
燈具: 早已超越“照亮”的基本功能。熱賣的月球燈、氛圍燈、帶“呼吸”效果的香薰燈……它們的賣點不是“多亮”,而是營造深夜的陪伴感、獨處時的松弛氛圍、專屬自己的溫馨角落。這類產品往往利潤率高、退貨率低、視覺呈現吸睛,極易產出傳播內容。
為什么情緒型產品更有“錢”途?
高溢價: 情感連接削弱價格敏感度,消費者愿意為“心頭好”和“自我表達”支付溢價。
低退貨: 情感認同驅動的購買,退貨率通常低于純功能導向的產品。
易傳播: 自帶社交屬性,用戶樂于拍照分享(曬朋友圈、小紅書),形成免費UGC傳播。
視覺加分: 強調情緒和場景的產品,在電商頁面和短視頻中更容易營造氛圍,抓住眼球。
內容富礦: 天然具備故事性和話題性,便于產出營銷內容,引發共鳴。
打造“會說話”產品的關鍵思路:
選品或設計產品時,別只問“它有什么用?”,更要問:
它能觸動哪種情緒? (解壓?治愈?共鳴?儀式感?歸屬感?)
它有沒有那個“心動瞬間”? 用戶在使用或看到它的某個時刻,是否會心頭一暖、會心一笑、或感覺被理解?
用戶會為它拍照嗎? 產品本身或使用場景是否具有視覺吸引力或社交分享價值?用戶是否愿意主動曬圖?
它能否包裝成一個好故事? 產品背后是否有能引發普遍情緒共鳴的點?能否通過文案、視覺講好這個故事?
抓住情緒,就抓住了市場脈搏。
在功能日益同質化的今天,誰能賦予產品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社交價值,誰就更有可能在激烈的電商競爭中脫穎而出。將“情緒價值”作為選品和產品開發的核心考量,是提升競爭力、獲取更高回報的有效路徑。